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當老傳統成為新時尚

2020年01月18日08:34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北宋年間,家家戶戶貼年畫已是一種風尚,也由此,木版年畫在歷史的長河中始終留存著時尚的記憶。當代,手工木版年畫被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態加以保護,同時,傳承和創新也成為木版年畫傳承人肩負的兩個重任。有這樣一群人,他們視木版年畫為中國民間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一直走在挖掘、創新、變革的路上。又是新年將至,今年的木版年畫可以為人們帶來哪些新意?這些心心念念的新時代“年畫家”都在忙些什麼?

 設計師王全杰 :年畫新可能

楊柳青年畫周歷簽

新年將至,北京順義區的一所小院裡,設計師王全杰剛剛忙完楊柳青年畫周歷簽——2020年“世象新語”周歷的預售,5000套周歷幾乎都已被單位預定出去。初次嘗試與楊柳青木版年畫合作,並能夠得到市場的認可,王全杰不斷回味。

2019年7月,王全杰在清華美院校友召喚下加入了年畫日新創作營,本著對於年畫的關注與喜愛,帶著輕鬆自在的心情,王全杰輕裝上陣了。

剛入營,兩件事讓王全杰心情無法平靜。首先創作營的主辦方將組織結構安排得相當縝密,全國11個木版年畫產地會自發組成一個個創作小組(注:最終實際組成了9個創作小組),年畫傳承人+插畫師+設計師+導師(清華美院和中央美院的教授和副教授)作為一個小組組合,王全杰成了楊柳青組組長。主辦方的安排是,經過一個階段的年畫知識學習,再經歷1個月的創作,然后做出創新作品和產品進行展覽,最后對社會公開創作成果。

在學習了年畫知識、深入年畫創作地區了解了年畫歷史后,王全杰原先以為會憑借著豐富設計經驗輕鬆完成這份任務,但卻被厚重的傳統文化攪動了內心。“真是無處下手,年畫傳承人深陷其中很難改變,我們作為外來者,出於對老祖宗留下的這些寶物的敬畏,似乎也不敢隨便說、隨便做了。”王全杰說。

一個月的迷茫期過后,王全杰總結出年畫轉化的兩個難點:第一,作為傳承人,雖然擁有老祖宗留下的年畫模板、掌握著傳統的刻畫技藝,但是缺少產品轉化能力﹔第二,作為外來者——設計人員,雖有很強的設計能力,但究竟轉化成什麼是最大的難點。

王全杰在腦海中翻轉:做什麼樣的產品,怎麼能體現楊柳青風格,怎麼能有新意,怎麼能增加使用的體驗感、情景感,還得制造點小驚喜。

經歷了無數個靈感的沉浮,一次次被自己或小組成員否定,王全杰關於周歷的創意橫空出世。機緣巧合的是,這樣一個創意很快得到北京一家企業的認可,並有意出資支持該創意。王全杰信心倍增。

“創意有了,落實到產品時,第一版就被出資方否定了。”王全杰再次回到原點。利用楊柳青年畫元素設計的第一版周歷美觀,但缺少生活黏性、很難達到與使用者的互動。

年畫日新創作營楊柳青組設計師們再次前往楊柳青,找到楊柳青木版年畫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霍慶順,聽霍慶順細數年畫民俗,並對其所擁有的與老百姓生活相關的藏品做了仔細研究。霍慶順老人一句話點亮了王全杰內心。

“你看踩高蹺,大多數人都隻看到表面上的熱鬧,但很少有人知道這其中最主要的用意是祭拜藥王、祈福安康。進入年關,每一天都有特殊的意義……”這句話就像一把開啟創意之門的鑰匙,為迷途中的王全杰和設計師們打開了門:“周歷的基礎上加入日歷,在臘月的最后一周開始日歷倒計時。”

創意有了,楊柳青創作小組成員連續兩天兩夜的頭腦風暴,將創意再次細化落實在產品上:在周歷基礎之上特別策劃的“過年日歷”,篇篇辣詞趣語,以當下語境直入現代生活,內置如意轉盤每天跟你靈犀互動。這些新意讓2020年“世象新語”周歷產品順利出版落地。

“我們設計師想給楊柳青木版年畫傳承者做出一個示范,讓他們看到傳統年畫與當代流行文化融合的更多可能性。為大眾提供一個日常使用載體,讓人們了解楊柳青木版年畫的豐富性和多樣性。”王全杰說。

故事記錄者葉萌 :回歸當代時尚

谷雨平台上的金華木板年畫

對傳統手工藝有著濃厚興趣的葉萌,探索傳統與當代文化融合的路徑用了5年時間,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傳統手工藝他組建了一個傳統手工藝視頻傳播平台——谷雨,這個平台免費為手工藝人們拍攝宣傳片。

“中國上下五千年,從來不缺故事,但卻沒有人會講這些中國故事,有太多我們為之自豪的傳統手工藝散落於四野。如果不能讓人看見,又何談傳承呢?”葉萌說。

葉萌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視覺傳達系。他做過設計師,參與設計的項目有中國國際西湖博覽會、第21屆金雞百花電影節標志等﹔在電視台工作了十幾年。為了追逐心中的夢想,放棄穩定的工作,葉萌創業成立了自己的文化公司。服務了幾百個商業客戶后,2015年他突然感覺工作生涯中所有的積累都應該為了達成他內心中一個夢想——用各種方式構筑傳統手工藝從再現到再生的體系,讓傳統手工藝能夠回歸當代生活,成為新的時尚,至此,谷雨——傳統手工藝內容轉化平台宣告問世。

2019年,谷雨的木版年畫產品轉化項目“傳統節中國禮”主旨就是讓傳統節更中國、更時尚。“谷雨打造的內容轉化平台是要做傳統手工藝時尚品牌孵化池。”葉萌說。

谷雨的平台上金華木版年畫制作者黃菁菁就是一位不甘於讓傳統成為傳說的女性。

金華木版年畫,孕育於漢唐,形成於宋元,鼎盛於明清。浙江在五代吳越時期就是木版畫比較發達的地區,至宋代,金華已經是全國木版年畫的中心之一。

黃菁菁出身木版年畫世家,長大后並沒有從事年畫制作,而成為一名商人,在杭州開了一家文化公司,經營得紅紅火火。雖然她在商界收獲了成功,但內心深處無數次回憶起兒時父輩們制作木版年畫的場景、父親抱著她給她講《五子登科》年畫故事的場景……她對記憶中的年畫魂牽夢繞。

那段日子裡,似乎總有一個聲音,在向她不停地召喚。她決定:回家,做木版年畫。

回鄉之時正是金華木版年畫最蕭條的時期,曾經有專家對金華木版年畫的萎縮倍感痛心,黃菁菁的回歸讓金華木板年畫再現生機。

說來容易,做起來才知道苦辣辛酸。首先需搜集老版與老畫,“尋回金華年畫的根”。剛開始的那幾年,黃菁菁一直奔波在路上,從南疆到北國。后來甚至還走出了國門,無論是老版還是老畫,黃菁菁的用語都是“請回來”。 就這樣,黃菁菁一點一滴地打造起金華木版年畫博物館和年畫制作體驗館。如今,她的年畫博物館中已收藏了60余套老版、2000多幅老年畫,其中六成都是孤版。而她的年畫制作體驗基地成了中國第六個年畫制作基地,也是浙江唯一的年畫基地。

傳承人邰立平:讓年畫“火”起來

邰立平作品《方弼》

年關將至,鳳翔木版年畫代表性傳承人邰立平忙得不亦樂乎。

鳳翔年畫“始於唐宋,盛於明清”,早在600多年前的明初洪武年間,世代耕居於此的邰氏家族就已經開始從事年畫的生產了。邰立平是鳳翔木版年畫第20代傳人。他創辦了鳳怡年畫社,致力於對流散民間的古樣進行挖掘、整理、研究和復制,使這一古老民間傳統藝術得以傳承。

邰立平這一代傳承人經歷了年畫從興到衰整個過程。“隨著時代的轉變和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之前人們張貼年畫的習俗正在慢慢地改變。雖然春節時張貼年畫的習俗還未消失,但也從張貼傳統手工印制的年畫轉變為張貼機器印刷品,這就對傳統的非遺手工年畫形成了很大沖擊。傳統的木版年畫就是反映人民生活的一部百科全書。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社會上對這項古老的傳承技藝越來越推崇和認可,出現了很多國潮風格的文創作品,這都是傳統非遺技藝的文化土壤。”邰立平說。

邰立平認為,當下是鳳翔木版年畫發展的最佳時機。“把木版年畫繼承下去,讓民間美術發揚光大”這是邰立平最大的心願。為了能夠盡早實現自己的心願,他分步驟推動自己的計劃。

首先需要找回失散的木刻版。從1978年改革開放到上世紀90年代的年畫,邰立平共復刻了400多套版,大概2000塊木版,把散落民間的老畫樣基本全部恢復。他還分別在1994年出版了手工裝訂的《鳳翔木版年畫選》第一卷、1997年出版了第二卷。目前第三卷的出版工作也在緊張進行中。

其次,在創作上,鳳翔年畫風格緊貼時代脈搏。1999年巴黎中國文化周,邰立平創作了活動吉祥物獅子滾繡球版畫,2008年奧運會時創作了福娃主題作品。鳳翔年畫的名氣越來越大。邰立平先后應邀在澳大利亞、德國、法國等多個國家以及國內各大美院和美術館參展,其作品也陸續被中國國家博物館和國內外200多家藝術學院與機構收藏。

再次,從經營的角度,邰立平也不斷進行著適應市場的改變。傳統年畫的尺寸和包裝都不適應現代都市人的需求,他們專門推出了適合張貼在城市單扇門上的小門神年畫,對年畫的包裝進行變革,更能使現代人喜歡和接受。

這些年邰立平一直在探索如何讓年畫走進千家萬戶,使老百姓能真正用起來。他參與非遺進校園活動﹔他和國內知名設計師合作,推出了雕刻時光日歷﹔和中國手藝網和雅昌合作,推出了鳳翔木版年畫年歷﹔和騰訊、京東合作,跨界進入手游領域,讓年輕人在玩游戲時也能體驗國潮風。(鄭芋)

(責編:郭冠華、丁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