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作家鐘求是最新長篇小說《等待呼吸》面世

鐘求是:要寫出一部壓得住歲月的東西

2020年07月02日09:43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要寫出一部壓得住歲月的東西

  作家鐘求是

《等待呼吸》

  “我在這個世界上已經走過五十多個年頭,寫作也有些年頭了。在這個時候總想對自己的寫作有個總結,要寫出一部壓得住歲月、對得起自己的東西。”近日,作家鐘求是最新長篇小說《等待呼吸》面世,該書一經面世就引發文壇熱切關注。

  它的價值不是時尚而是“不變”

  《等待呼吸》是一部講述愛情的小說,更是一部記錄命運的小說,三個年輕人分別以自己的方式與時代相處交手,期間充滿了人性的糾纏和生命的起伏。該作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推出。

  《等待呼吸》中的男女主人公夏小鬆和杜怡,是一對在莫斯科留學的中國大學生。他們於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在異國相識,陷入愛戀。在莫斯科的世事變遷之中,夏小鬆意外受傷終至離世,而杜怡回到中國,在生活的漩渦裡經歷種種坎坷。后來的杜怡終於有了新的生活、新的伴侶,然而她的內心一直追尋著多年之前的他,追尋著穿過青春歲月的那一束亮光。

  鐘求是說,他在書中主要寫了三個人物,寫了莫斯科、北京、杭州三座城市,時間跨度則長達25年,“這25年恰恰是中國社會發展最快的階段,中國經濟和人們的精神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因此,《等待呼吸》從時間和地理上就構成了有橫度和縱度的結構,多維度地反映出中國這些年發展的歷程。”

  “小說家有非常出色的還原歷史的能力,你忽然回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愛情。”文學評論家黃德海說,《等待呼吸》讓他想起了老電影裡充滿熱情又保有距離的愛情故事。他認為,這本書的一個優點在於嘗試打開了一個通道,在撬開時代的一個“洞穴”,“讓我們逐漸看到這個時代的‘陽光’。陽光有點刺眼,但又與我們有關,因此就變得很重要了。”

  作家弋舟說,《等待呼吸》在愛情層面的描述堪稱迷人,“它是半截半截的,還沒有完全展開就戛然而止了。但你會讀到一個人對愛情真正的忠誠,還有內心的誠懇與明亮。”

  文學評論家孟繁華則評論說,《等待呼吸》是一部浪漫主義的愛情小說,是一部用青春和行動“祭奠”理想的宣言書,它是逆流而上的小說,它的價值不是時尚而是“不變”,是“不變應萬變”。

  把好看的花瓶打碎了給人看

  “寫《等待呼吸》這部小說,把我目前為止的生活經驗都調動出來了,都用上了。”鐘求是說。

  鐘求是生於1964年,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曾做了15年的對外聯絡工作。他熟知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世界形勢、各國情況,他在大學學的是經濟理論,曾一字一句讀過《資本論》,也閱讀西方經濟學文字,如薩繆爾森、凱恩斯的著作。而上世紀八十年代充滿理想主義的校園氛圍,他也有過親身感受。“如此種種,我覺得生命當中的經驗都是伏筆,等待著我走過去。”

  從2017年3月至2019年1月,每天晚上9點至12點,鐘求是會坐下來靜靜地寫《等待呼吸》。白天他是《江南》雜志主編,“郁達夫小說獎”的操辦者,而夜裡他和自己筆下的人物同呼吸共患難。“那兩年,我每天凌晨兩點睡下,我把內心真正打開,把心血都投入了進去。” 在寫作過程中,鐘求是內心常常是隱痛的,他說,很願意走進小說拍拍那些人物的肩膀以示支援。

  小說寫完后,鐘求是去了一趟俄羅斯。他站在莫斯科紅場,一邊觀望克裡姆林宮戳向天空的塔尖,一邊想象著許多年前廣場周圍發生的事情。他還在莫斯科大學高大的教學樓前走來走去,順便跟迎面而來的大學生打個招呼。

  在《等待呼吸》《街上的耳朵》中,鐘求是對女性、對愛情有著別致、新穎的呈現,這在當今作家中鮮見。而鐘求是直言:“我在生活裡很嚴肅,不善於和女性開玩笑,這樣的性格反而讓我在小說裡將其補回來。”鐘求是在小說裡描寫女性,會不動聲色寫殘酷,“我把傷痛滲到人物的心靈深處,有時候也會把美麗的女人摁到塵土裡去,把一個好看的花瓶打碎了給人看,像我描寫杜怡正是如此。”與此同時,他對作品中的女人懷有極大的同情,他筆下的女人往往是孤單作戰,一個人來對付周圍,對付社會,對付時代,“這個時候,我毫不猶豫地用筆來支援她,所以我說的殘酷,其實更帶有勇敢。”

  鐘求是特別提及,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愛情表達與現今不太一樣,認真、純潔的東西更多,“我願意往自己年輕的時代裡找,往回憶裡找,過濾掉庸俗的、不需要的生活情節,最終留下質地最好的情愛部分。”

  不把生活中周旋態度放進文學

  一顆好奇心,一個借書証,引領著一個孩子走進文學世界。文學對於鐘求是而言,始終有著神聖的成分在。

  鐘求是生長在溫州昆陽,他在這座南方小鎮生活了16年。從小,鐘求是喜歡帶著一雙好奇的眼睛觀察周圍的人和事,小學四年級時,鐘求是的父親給他在縣圖書館辦了一張借書証,他因此閱讀了不少紅色經典小說和蘇聯小說,一部《水滸傳》更是看了十幾遍。

  鐘求是1984年大學畢業后開始創作,寫過一部長篇小說和幾個中篇小說,但后來再也寫不下去,於是1990年停了筆,直到1993年一次刻骨銘心的經歷才改變了這一切。鐘求是工作中的合作伙伴出差到匈牙利,在布達佩斯因車禍去世,鐘求是趕到當地處理后事。當他拉開棺木抽屜,目睹曾經活生生的生命的逝去,他難過得流下了眼淚,“人一生中的生命秩序是個謎團,我當時想的是,我必須要思考,那一刻,我想到了用文學去表達。”於是,鐘求是重新拿起了筆,從此寫作不再停歇。

  鐘求是的小說關注“邊緣人”,他寫過酒徒、聾啞人、抑郁症女人、先天智障者、失獨老人等等。他寫故鄉,也寫布達佩斯、舊金山、巴黎、莫斯科。但無論寫什麼,他最看重的是對自己內心的誠實。他看不慣那些應景的文字,那種撒嬌的姿勢。他說,不少作家放棄了寫作的初心,想法變得曖昧,不願意面對生活或現實中的難題,把生活中學會的周旋態度搬到文學中去。“這樣的話,就失去了文學的誠實,文字變得敷衍了事,浮於表面。”

  鐘求是坦言,作家要真正正視自己的內心,把自己的內心打開,撕開自己的內心,把生命中最濃烈的那部分拿出來。他說,這個過程會有些苦,有些疼,但這才是作家應該做的。

  鐘求是迄今創作近二百萬字,他一直堅持自己的寫作信念:寫作要靠著內心那口氣,這口氣如果還憋著,還飽滿,就一定會繼續寫下去。“我還會繼續往前走,我覺得我的內心那口氣還在,還憋在那裡。”(記者 路艷霞)

(責編:孟麗媛、丁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