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寄語文化產業發展,專家解讀來了!

韋衍行 郭冠華 劉穎穎

2020年09月20日08:07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9月17日下午,正在湖南長沙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考察園區開展企業黨建和內容生產、技術研發、人才培養等。習近平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業態、延伸了文化產業鏈,又集聚了大量創新人才,是朝陽產業,大有前途。謀劃“十四五”時期發展,要高度重視發展文化產業。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牢牢把握正確導向,守正創新,大力弘揚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努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統一,確保文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9月16日至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湖南考察。這是17日下午,習近平在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考察時,同青年從業人員親切交流。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 攝

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些重要指示釋放了什麼樣的信號?文化產業未來發展的工作重點和方向在哪?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一級巡視員、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促進中心主任梅鬆,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兩位專家為您解讀。

人民網文化:總書記對文化產業發展提出了希望,指明了文化產業發展的方向。這傳遞出什麼信號?

梅鬆:總書記的講話,極大鼓舞了我們發展文化產業、提高文化生產力的士氣,提振了信心﹔也為當前新形勢下文化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的遵循。講好中國故事,需要文化產業去發力。價值觀、意識形態不能有偏差,守住初衷和本源,這就是守正,是創新的前提。然后再通過形式創新、傳播方式創新、內容創新,這樣才能把好的故事講好,把文化產業做好。

陳少峰:在我看來,總書記的講話傳遞出三個信號: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未來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文化和技術將繼續深度融合﹔文化產業能夠帶動就業,吸引眾多優秀人才的加入。國家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給研究和從業人員帶來了更強的信心。在未來,文化產業將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更美好的前景。

人民網文化:文化產業是朝陽產業。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有哪些突出亮點?

梅鬆:當前各地政府都非常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將本地的文化特色和現代的文化傳播手段相結合,文化產業對當地的經濟貢獻越來越大,有些地方把非遺、演藝和產業相結合,做大文化產業的同時,也有利於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此外,文化和旅游、文化和科技、文化和金融等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越來越明顯,這種融合發展是未來產業發展的重要特征,也是必然趨勢。

人民網文化:當前,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陳少峰:主要是應用在消費場景上面,比如算法推送、雲技術的使用,豐富了文藝的形態,為大家提供了沉浸式體驗。許多博物館用新的技術為觀眾呈現文化內容,一些文藝團體將演出進行直播……人們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文藝帶來的樂趣。

人民網文化:文化產業領域人才現狀如何?

梅鬆: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是人才。文化創新創造,是個性化的創造。怎麼培養、支持這種個性化的人才,如何人盡其才、才盡其用,這是我們當下面臨的最大挑戰。

陳少峰:文化產業領域的人才越來越多了,但文化和科技、文化和旅游等跨界人才還有明顯不足。未來,希望國家能更加重視包括新興業態在內的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建立跨界人才培養體系,加強人才培養和梯隊建設﹔也希望接下來出台一些措施,鼓勵文化產業人才工程的突破和創新。

人民網文化:文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為什麼必須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

梅鬆:文化產業既然是產業,肯定有市場屬性,要按照市場規律去把產業做大做強,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但文化產業有意識形態的屬性,這是它和別的產業不一樣的地方。一首好歌、一本好書、一部好電影,它的文化傳播力是非常大的,能夠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隻追求經濟效益導致作品格調低下、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萬萬不行。所以說意識形態屬性是本質屬性,抓住了本質,才能有更好的發展。

陳少峰:文化產業要保証社會效益優先。所謂優先,就是在解決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問題時,先考慮社會效益,然后再考慮經濟效益。文化產業的從業者,一定要按照精神產品的生產規律來把關,將社會效益放到第一位,然后再考慮如何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責編:韋衍行、丁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