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9月28日下午就我國考古最新發現及其意義為題舉行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
為何如此重視考古工作?什麼是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新時代考古工作有哪些要求?人民網文化頻道採訪單霽翔、王巍、高蒙河3位考古、文物界專家學者,感悟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暢談新時代考古工作願景。
新高度:考古工作具有重大社會政治意義
考古工作是一項重要文化事業,也是一項具有重大社會政治意義的工作。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主持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重要論述令考古人倍感振奮。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讓我們這些長期從事文物保護工作的人員感到非常激動,也很受鼓舞。”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單霽翔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總書記對考古工作如此重視,這對考古學界來說是一件前所未有的大事。”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歷史學部主任,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表示,考古對研究歷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對了解中華民族輝煌文明、增強文化自信、增加中國的國際影響力都有很直接的貢獻。
怎樣才算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在單霽翔看來,中國有5000年燦爛悠久的歷史,並且是連續的沒有間斷的。保護它的連續性、真實性、完整性,這就是中國特色。“此外,大運河、長城、絲綢之路等線性文化遺產跨越多個省市地區,能夠讓中外游客充分感受中國的歷史文化,這能夠體現出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單霽翔說。
“首先要符合中國歷史文化研究特點。要以馬克思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堅持具有中國特色的田野考古技術和方法﹔多學科結合,盡量結合各種自然科學技術手段和方法共同進行考古研究。”王巍也談了自己的理解。
新要求:4點要求指明新時代考古工作方向
在集體學習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就做好考古和歷史研究工作提出4點要求,一是要繼續探索未知、揭示本源﹔二是要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闡釋工作﹔三是要搞好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四是要加強考古能力建設和學科建設。
新時代該如何做好考古工作?單霽翔認為,在城市化加速進程中,如何加強考古遺址的保護並將其融入到城市社會發展中,使它們在現實生活中能發揮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作用,是關鍵所在。
“比如,建設考古遺址公園,使它成為城市裡具有文化氣息的公園,吸引更多的年輕人走進考古遺址,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知識。這些考古遺址在城市化建設中不應該‘沉睡’,而是要真正有尊嚴地走進我們的生活,成為社會生活的積極力量。”單霽翔說。
新時代、新技術條件下,如何讓文物、遺產和文字活起來也是總書記提出的一項重要工作。
“要多學科結合,打破原來各學科單槍匹馬的狀態,全方位參與到考古工作中來。將遺址、文物背后的故事生動地講好,讓觀眾看得懂、看得有趣、還能受教育,這需要考古工作者多下苦功。”王巍說。
在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高蒙河看來,這需要在內容創新、形式創新、創意創新上狠下功夫,“內容創新要實現兩個轉化,一是專業成果要深入淺出地向文化成果轉化,二是文化成果向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社會成果轉化。形式創新和創意創新要圍繞新時代的新理念,抓住新技術和新方式,才能讓遺產活起來、傳下去。”
“讓遺產和文字活起來,除了運用新技術,更重要的是要適應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並且不斷根據國家的戰略目標來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不要把它們封閉在庫房裡,而是深入挖掘文化內涵,通過陳列展示,用生動的故事和語言,向人們傳播。”單霽翔說。
新力量:壯大考古隊伍,讓考古事業后繼有人
考古事業的“后備軍”,也牽動著習近平總書記的心。他在講話時強調,要積極培養壯大考古隊伍,讓更多年輕人熱愛、投身考古事業,讓考古事業后繼有人、人才輩出。受訪專家學者也對此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在王巍看來,與中國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遺產相比,目前的考古人才並不算多。“制約隊伍建設的瓶頸主要是編制。我希望能夠給考古單位增加編制,建設相對完備的考古隊伍。另外,一些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缺少專業的文保工作人員,希望可以加大這方面的扶持力度。”王巍說。
如何才能吸引更多年輕人投身到考古事業?高蒙河認為,考古成果可以大量進入中小學教科書,同時大力開展考古成果進校園宣傳推廣活動。此外,還可以通過組織親子研學等考古活動,建設考古博物館,讓廣大青少年在體驗中了解考古學、在參與中感受考古學、在觀展中熱愛考古學。
“要讓年輕人知道,中國考古的特點是研究我們祖先的歷史和文化,乃至其對人類文明的貢獻,這與其他很多國家的考古是完全不一樣的。了解這一點后,我相信很多人會更立志於考古,而不僅僅是因為新鮮和好奇。”王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