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中国文化走出去,要靠生活方式的潜移默化--文化--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媒体联播

于丹:中国文化走出去,要靠生活方式的潜移默化

季苏平

2012年11月09日09:27    来源:中国广播网    手机看新闻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回首中华文明浩浩五千年的历史,历次鼎盛时代莫不是与文化的繁荣昌盛相关联。在打造文化强国的道路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时代传承与文化传播,文化创意与商业产业之间如何保持平衡也是一道待解的难题。中央台记者专访十八大代表、文化学者于丹,为破题寻找灵感。

  背诵古文经典是很多小学生的必修课。在有些小学,孩子们早读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背诵《论语》和古代诗歌。对于儒家经典,于丹认为小孩子背或者不背皆可,因为《论语》的关键是理解与践行。不过于诗歌,于丹却力主应该背下来,因为其中蕴含了中国人的节奏和意向。

  于丹:我给你们重新断句背一下它就会是一首词,它就不这么整齐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全都变了吧,所以你们不觉得吗?我们今天这种表达有时候哎呀心里有好多好多话都说不明白,为什么呢?就是没有找到中国人的节奏,没有找到好的意向,所以小朋友别觉得诗歌这个东西枯燥,小孩只要会背儿歌就能背诗歌。

  文化的影响力不仅仅以时间为轴,一代一代传承,也在地域维度里向四方传播。在过去三十年,中国文化搭乘这全球化的翅膀,撒播到世界每一个角落。特别是在中国经济影响力剧增的今天,学习中文成为了一种职业需求。

  作为文化学者,于丹的建议更进一步,教授中文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文化的诠释,必须让外国人理解蕴含在中文里的中国文化。当然,中国文化想要走出不仅要依靠文字和典籍,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潜移默化。

  于丹:我认为中国文化不光是传播纸上的文化,典籍的文化,更重要是生活方式,"琴棋书画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件俗事,是开门每个老百姓的事,所以人在草木之间,这是中国人的生活,如果能够给西方人泡壶茶,我们能够喝着茶品着聊着这种文化的传播是有力量的,所以我更认为,我们要用生活方式去进行沟通。

  茶与咖啡曾经被作为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象征。茶讲究品茗和天人合一的规律,而咖啡讲究烘焙和拼配的比例,两相比较,体现出两种文明不同的特点。正因为如此,于丹认为想要让不同文明里的人了解中国的生活方式,比较是一种好方法。

  于丹:我们要在比较的坐标中呈现我们的文化,也就是说用西方文明所熟悉的体系来跟我们的文明形成细节的参照,呈现差异和而不同。

  在中国人打造文化软实力的努力中,文化产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不同的声音也开始冒出来,有人认为文化被过度商业化,我们弄丢了文化,只剩了一身浮躁。于丹坦诚,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创意,创新。假以时日,文化创意产业将给予我们丰厚的回报。

  于丹:文化创意产业中真正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的创意含量,也就是说用创意链接起来文化含量和产业规模,但它的结合点是在创意上,现在就是有好多做的时候就是过分强调它的商业的回报率,但是它并没有一个饱和的创意空间,所以文化跟产业就变成了两张皮。

  我觉得我们还得回到本初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层面上,因为创新的能力才会让我们真正有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自信心,所以在当下大家都不要着急,文化的产业跟其他的产业有本质的区别。它不是急功近利的,它不是当下回报的,而是尊重行业规律持之以恒,把创意含量发挥到最大效能的。(记者季苏平)

(责任编辑:肖亭亭、许心怡)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