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十八大北京代表团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间隙,著名文化学者于丹就文化建设等热点问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幸福热
文化建设需制度化保障
记者:十八大就要开幕了,请问你对文化建设方面有什么期待?
于丹:这次大会是一个继往开来承上启下的大会,很期待在文化建设方面有制度上的保障。自从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在文化规模上扩大了,但是否有规则有秩序有理性地发展,还需要更多的保障。我很希望文化通过引进和走出去,多元碰撞,呈现一个化合反应,而不是物理上面的累积。我希望文化建设“文而化之”,在“化”字上下工夫,不是简单地展现文明成功,而是应该研究“文”如何化育人的行为。
最近几个月,有一个很热的话题,就是讨论幸福。其实幸福和文化关系密切,只有化入内心、融入血液,才能调动文化自信,找到文化自强的理由,幸福感也就油然而生了。
道德滑坡
不能只信文凭,要信核心价值
记者:你如何看待当前大家讨论的道德滑坡现象?
于丹:中国文明的根系是靠伦理来维系的,而伦理与农耕文化密切相关。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了50%,中国正在从城乡一体化向城镇化发展,这里的好处是我们迅速获得了都市的繁荣、科技和物质水准,但却产生了惶恐,距离土地越来越远。比如昨天是立冬,是预示冬天来临的日子,农民肯定知道在这一天吃什么做什么,但城里人似乎很少想这些问题。其实中国人的精神的根是扎在土地里的,不能忘本,守信誉、懂仁爱、会分享,才是伦理教育中的核心价值。孩子们在跳芭蕾学奥数的同时,不能失去伦理的根系。
我做大学老师,有时候感到很遗憾,一个孩子进入大学,尽管分数很高,需要在少年时期建立起来的对中国伦理道德和文化体系的信任却没有建立,在大学修正就太晚了。我们缺失得太多了。孩子在学习大把技能的时候,缺失了对传统的信任感。
我觉得,相信是一种力量,不能只信文凭,要相信核心价值,要学会从农耕文明到都市文明的转化。我希望孩子们都能相信点什么,当然这事不用着急,要慢慢来。
社会转型
北京应从大城市变成强城市
记者:现在大家在提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北京未来如何发展你怎么看?
于丹:北京作为首善之都,是一个多元文化融合的基地,北京的机构很特别,既有超稳定的老北京文化,也有公务员大学生等外来人员组成的移民文化,北京是个各种文化、背景、观念随时发生激烈碰撞的城市。北京作为首都,文化具有不确定性,创新和蓬勃的生机。文化真正做到自觉、自信,需要一种创新体制鼓励和保护。
北京的目标是世界城市,我们如何在世界文明中找到都城的坐标,找到通行于世界的评价标准。我觉得,从历史沿革到市民结构到世界城市目标,这些都是北京的优势,北京应该发挥资源优势转型成效能城市,从大城市变成强城市。
记者:能否说说你对十八大的寄语?
于丹:大会是承前启后的,希望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暴露出来的这些问题,我们的大会能够出台有效的举措,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让中国实现从令世界瞠目结舌的速度转到令世界敬佩的品质的提升上。从我们的生产经济方面的建设,到国民素质和中国口碑的提升。
我觉得,怎么样能在品质提升上,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是一个普通中国人最大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