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张贤亮被娱乐性消费 网友呼吁起诉诽谤者--文化--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滚动新闻推荐(时效性强新闻)

作家张贤亮被娱乐性消费 网友呼吁起诉诽谤者

2012年11月14日10:28    来源:北京晨报    手机看新闻

  近日,微博上有人称76岁的作家张贤亮包养5个情人,还称张贤亮“极度变态”。对此,张贤亮回应称非常可笑,自己也根本不认识发微博的人。他称看过微博里的内容,简直就是个黄色小说。(11月13日《新京报》)

  赞扬

  笑对绯闻既贤又亮

  没有任何愤怒的语气,反倒是多次开口大笑,这就是张贤亮在回应微博上有人爆料他养了五个情人时的反应。张贤亮很聪明,对于这种网络新闻,一笑了之,这个笑很睿智,是一种贤能;这个笑很坦荡,是一种明亮,这是对网络绯闻最好的回击。走自己的路,让人去说吧。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张贤亮很坦荡,很阳光,一定给绯闻制作者一个烧鸡大窝脖。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网络的时代,也是一个娱乐的时代,一些人利用名人绯闻来娱乐公众,来谋求轰动效应正成为一种流行病。面对这种疾病,最好的应对是一笑了之,因为这样的新闻往往越表白越引起关注,越表白越引起跟风,很容易造成越抹越黑的后果。

  利用绯闻娱乐名人,一方面是对名人的嫉妒;一方面也是内心的空虚,因为他们想从这种娱乐中贬低名人,满足自己的一种个人价值的提升。对于这样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冷漠。因为你的热烈响应必然激发起这些人的高调反应,于是,形成炒作。名人更名了,发起者呢?也沾沾自喜,得到了一种极大的满足,仿佛完成了某项伟大的事业,当然,他们也能得到一些金钱的回报。靠曝丑,甚至造丑实现功利目的,这是一种社会怪胎。

  如果你认为名人真有问题,并影响了你自己的生活,那么,完全可以去起诉,完全可以用法律的手段解决问题,何必非要在网络上沸沸扬扬呢?这种沸沸扬扬的做法实际上是一种私欲的膨胀,是对网络文明不负责任的表现。

  社会需要娱乐,但需要的是阳光娱乐,是健康娱乐,不需要绯闻娱乐,这样的娱乐往往造成娱害。

  殷建光

  建议

  应该起诉诽谤者

  这两天,张贤亮“红”了,不过“红”的原因不是他的作品,而是他的“绯闻”。虽然面对微博谣言,张贤亮向媒体表示“一笑了之”。不过,笔者以为,张贤亮应该起诉诽谤他的人。

  其一,还自己一个清白。在中国文坛,张贤亮可以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作家。2009年他出版了小说《一亿六》,书中写了成为商业巨子的男主人公王草根收购了一家医院,为了能有男孩传宗接代……书中妓女、嫖客等轮番登场。小说在市场上发行之后,一些读者批评太低俗。对此,张贤亮回应说,他作品中的“性描写”不低俗、不露骨,适可而止。而且他会在小说中表达一些严肃的主题。值得一提的是,有网友借由此事联想称,《一亿六》中的人物可能是张贤亮自己的原型。

  按理说,一码归一码。小说作品中的人物和小说作者本人不能划等号,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一些网友的随意猜想,显然有点无厘头。所以,笔者以为,张贤亮要想消除一些网友的猜测,还是应该大胆追究这次“绯闻”事件背后的始作俑者,还自己一个清白,通过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良好形象。

  其二,给社会树立警示。诚信应该是微博发布者坚守的底线。如果为了某种“轰动效应”,或者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通过编造“包养情妇”的做法,不仅侵犯了个人的隐私,更触犯了我们国家的法律。

  其实,从技术上讲,找到微博的爆料者,不是什么难事。此前,公安机关成功抓获在互联网上通过微博发布虚假信息的造谣者,就是有力的证明。既然张贤亮对微博内容回应称是“完全无中生有”,那么他就应该在第一时间内向公安机关报案,果断拿起法律武器,让发布这样虚假信息的爆料者付出应有的法律代价。

  作家的名气,主要靠作品说话,如果靠其他的“绯闻”来提高知名度的做法,只能是本末倒置,到头来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所以,不管张贤亮包养情妇是真是假,作家们还是应该有一种“不坠青云之志”的坚守。

  陶象龙

  剖析

  需要还原真相

  在真相大白之前,张贤亮到底有没有包养情人也许只有他自己最清楚。笔者也发自内心地希望他的所言经得起舆论的检验。尤其是当他顶着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宁夏文联名誉主席兼宁夏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委员、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和著名作家等众多光环。

  桃色事件本来就是网络世界的一大主题,加之众多的情妇反腐案例的屡试不爽,所以在张贤亮的“情人”自爆猛料面前,网民们“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推定思维占据了主导。虽然有当事人义正词严的满口否决,但这显然不够。这不足以澄清疑点,不足以消除社会影响。反之,更不能以此来搪塞,混淆视听,以此来搞个“有中生无”。

  在这起桃色事件真相未明了之前,我们不欢迎无端的谩骂,更反对任何低级的人身攻击,健康的舆论监督是一个发现问题,还原真相,以达到惩恶扬善效果的过程。所以我们迫切的需要弄清几个疑点:一是从爆料者的自爆到微博账号无影无踪的注销,整个事件是自爆者的自愿还是张贤亮的“触手”所致?二是从包养传闻的沸沸扬扬到张贤亮本人的矢口否认,消除不了公众的知情欲望,是百口莫辩还是另有隐情?三是自爆者的作为当事人之一,为何要选择公开,而后又销声匿迹?这等等的疑点为事件的终结打上了一个巨大的问号。

  也许有人可以将这起文化名人包养情人的事件当做隐私来解读。但是在文化领域内,尤其是在文化界明星的身上,这样的桃色新闻如若成为真相,那将是对公众文化心理的巨大创伤,张贤亮的“倒掉”绝不是一个人的沦落,而是公众对文化名人和文化本身的焦虑。所以,澄清疑点,还原真相,还需要张贤亮本人和更多的知情人士的参与。需知文化的天空不需要戴着面具的“伟人”,文学的真善美更不需要肮脏的“留白”,让真相大白,才能沥干文化土壤中不良养分。反之,就让网络小丑们原形毕露,打他个落花流水,完败而逃。

  杨攀峰

  结论

  娱乐时代消费品

  娱乐时代总是离不开娱乐消费品。作家张贤亮包养5个情人,势必引来人们的围观。面对如此“桃色新闻”,张贤亮的态度出怪地大度,将其与黄色小说画等号,这种言有所物的回应,带给公众的想象空间非常大。在包养情人、“小三”成风的今天,张贤亮是不是包养情人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们在茶余饭后又增添了一段非常有趣的谈资,由此引起人们对名人在个人生活情趣上的兴趣、关注和研究,这种略带娱乐性的考量,无疑引燃了人们对名人犯贱的围观热情。

  娱乐时代最怕进入围观疲劳期,导演张艺谋单身了,“炒作大王”邓建国与干女儿结婚了,作家冯唐离婚了,同样是作家的六六据说也默认了离婚的传闻……这些名人轶事冲击人们视觉力度正在减退,这种由高潮而降低的围观态势,需要一种吸引力,能够再一次激起人们想围观的冲动和热情。此时此刻,张贤亮包养情人了,不是1人,而是多达5人,张贤亮成为人们的热议点,随着张贤亮包养情人具有戏剧性情节的不断被爆料,人们将以更大的热情来围观事态演变,进而会把人们的娱乐视线再一次聚集到名人身上,而最想看到这种状况,是爆料者?是张贤亮?还是媒体?

  张贤亮包养情人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又有了一个新的娱乐消费品,或许张贤亮也多了许多曝光点。娱乐的时代就是需要人们不断地创造出一个接一个的娱乐消费品,好让人们在浮躁的社会氛围中不再寂寞和孤独,借此来消除压力与困惑,保持一份暂时性平和的心态。

  锦秀文

  ■三言两语

  ●张贤亮包养没包养情人我不知道,也不敢下定论,但他是一位有胆略有魄力的男人,当年的《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轰动文坛,对过去的批判、反思无人能敌。后来经商,创办影视城,成为作家中最成功的企业家。这些,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至于他的私生活,不是我们能公开讨论的,仅此而已。

  ——许开祯

  ●张贤亮很久没有发表小说了,现在的作家出小说想畅销沦落到炒作这种手段才行,真是文坛悲哀。

  ——姚遥

  ●我喜欢的当代作家张贤亮被爆绯闻,开始很吃惊,后来也就释然。相信他是无辜的,就算是真的,看到他76岁高龄,身体和经济上都如此健康,仍旧为他高兴。祝他长寿!

  ——孙风

  ●不经历生活怎么能发现生活题材呢?

  ——曾国安

  ●太吃惊了,一直非常喜欢张贤亮的文字。不过就像钱钟书说的,喜欢吃鸡蛋,为何还要关注下蛋的鸡呢。——赵文清

  ●张贤亮最初为我们所熟识是他的争议性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当年很是红火,后来很少有他的消息。如今七老八十的他是以为老不尊的形象再次进入公众视野,既意外也不意外,这年头有多少德高望众之辈最终晚节不保?

  ——周昆

  ●时间真是莫名,就个人兴趣而言,张贤亮的作品几乎是一代人的心灵启蒙,而莫言作品因为风俗独特相反并不具巿场,在诺奖揭晓前我列出了一串名单认为他们足可比肩莫言甚或超过许多,其中就有张。可叹如今,一个中枪一个中榜,文字之邪魔本性岂可逆料。珍重张先生。

  ——李咏

  ●其实,我们很多时候不过是想找个题材过一下道德批判或者辩护的嘴瘾而已,不是谣言自然最好,是谣言,也没关系。

  ——欧阳梦粥

(来源:北京晨报)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