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源带动文化产业 北京南窖:在保护中求发展--文化--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滚动新闻推荐(时效性强新闻)

文化资源带动文化产业 北京南窖:在保护中求发展

2012年12月18日11:48    来源:中国文化报    手机看新闻

  位于北京城区西南80公里处的房山区南窖乡是一个典型的山区乡镇,2011年,南窖乡荣获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荣誉称号,其独具特色的女子中幡表演享誉海内外。近年来,南窖乡积极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其中,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000多万元,文化产业项目投资2.3亿元。南窖乡党委书记孙建华自豪地对记者说:“目前,南窖乡已实现村村有体育器材、村村有益民书屋、村村通广播电视,文化惠民工程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观。”

  文化设施落实到村村户户

  南窖乡下辖8个行政村,有7000多人口。在南窖乡大西沟村80岁的王大爷印象中,10年前的大西沟村很乱,垃圾到处堆放,公共卫生没人管,村里有很多不务正业打牌赌博的人。“如今,村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村里的卫生有人打扫,广播电视也都开通了,还新建了图书室,村民的文化素质也提高了很多。”王大爷说。

  在南窖乡水峪村,记者看到,一处古宅正门上方挂着一块牌匾,上书“耕读为本”4个大字。村民杨守安说:“我家祖祖辈辈都重视文化,家中读书人很多。这几年,政府大力倡导文化建设,村民整体文化素质有了很大提高。”2011年,水峪村新修了图书室,新建了村委会楼,还特意腾出一间宽大的房间作为全村人的阅读室。水峪村村委会党支部书记王庆波说:“村里的图书室定时向村民开放,同时也对外借阅。目前被借出去的图书有两三百册。”

  据南窖乡分管文化的副乡长刘桂清介绍,到2011年底,南窖乡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面覆盖,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建立了农村数字电影院,每个村都有图书室。

  文化传承纳入学校教育

  在水峪村村委会门前,记者看到了南窖乡女子中幡队的表演。“苏秦背剑、霸王举鼎、老虎撅尾……舞中幡的每一个动作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南窖乡女子中幡队队长王金禄自豪地说,“水峪村有‘四古’:古宅、古碾、古商道、古中幡,前三古都是死的,只有古中幡是活的。”南窖乡女子中幡队由20余位平均年龄40岁的中年妇女组成,2007年被北京市认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参加奥运会开幕式表演,2009年参加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表演,可谓声名远扬。

  王金禄说:“以前舞中幡是传男不传女,后来男人都进城打工了,中幡面临失传的危险,可毕竟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希望它能发扬光大,所以开始传授女子。”今年48岁的刘志金是女子中幡队的第一名队员。1998年,她开始练习舞中幡。刘志金回忆说:“中幡长约8.5米,重约46斤。女子舞幡特别不容易,刚开始练的时候经常受伤,身上总是青一块紫一块的。”

  南窖乡中心校是南窖乡的唯一一所学校,该校从2010年开始开设中幡课。南窖乡宣传部部长杨威说:“为了能把女子中幡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下去,我们把女子中幡纳入到教育体系当中,这是我们当地特有的课程。”事实上,关于女子中幡的传承,南窖乡尚无一个稳定的机制,目前,政府给中幡队的女队员们每月600元的生活补贴,但人员的流动性还是很大。杨威说,当地政府正在探索建立一个完善的机制,把它纳入学校教育就是为了从源头上抓起。

  文化资源带动文化产业

  南窖乡历史文化深厚,所辖村落大多都有数百年的建村历史,其中南窖村、水峪村都是始建于明初的古村落。难能可贵的是,它们至今还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历史原貌,其规模之大,在全国都属罕见,其中尤以水峪村最为典型。在水峪村,有一个别具特色的百座石碾文化展示工程。2007年,水峪村共收集、修复、安装古石碾128盘。去水峪村旅游的游客,都爱在村民的指导下,亲手碾上一些玉米和杂粮,再熬上一大锅茬子粥,就着当地很有特色的醩酸菜,美美地喝上两碗。

  目前,水峪村正在参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届时,南窖乡的文化建设将走上一个更高的发展平台。据刘桂清介绍,在南窖乡的未来文化建设蓝图里,将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打造以民俗旅游业为主导的文化产业链,打造民俗旅游区和影视拍摄区。

  北京市规划委有关专家称,南窖乡的文化建设对于北京市乃至全国的乡镇来说,都将起到一个示范性的作用。孙建华在谈到南窖乡古村落以及民俗文化的保护时说:“我们要修旧如旧,在保护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促保护。将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作为全乡一个重点工作来抓。”

(来源:中国文化报)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