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的电影市场,光线传媒(以下简称“光线”)凭借《泰囧》逆袭,一时煞住往年行业翘楚华谊兄弟(以下简称“华谊”)的风光。
区区3000万的投资,赢得超过12亿的票房,赚足1000%的利润,光线投拍的《泰囧》成为电影市场上一匹傲人的黑马。“12个亿,确实有运气成分。《泰囧》的成功不是必然。”1月16日,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
反观华谊,过去冯小刚一部大片扭转乾坤的拿手好戏去年没能继续上演。冯小刚花费19年心血的力作《1942》,票房远不及预期。而且自该影片上映华谊股价大跌,4天市值缩近13亿,远超票房收入。
不过,最近上映的《十二生肖》稍稍提振华谊的信心。“其国内票房成绩已超过8亿元”的消息公告后,华谊股价次日便随大市上涨3.55%。
“其实,这正是风险所在。从《1942》开始,到后来竞争对手《泰囧》的冲击,再到最近《十二生肖》的反击,华谊股价过山车的表现,反映了其对单一业务依赖仍然过重,而且盈利压力越来越大。”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告诉记者。
竞争加剧:票房长跑战
《泰囧》的成功有很多偶然。“天时、地利、人和。”如王长田自己所说,“将来即使会拍出比这个更好的片子,但未必会有比这更好的票房。”
而《1942》不理想的票房成绩其实也有诸多偶然:票房分账之争影响宣传排片、票房遭遇其他热映大片挤压、密钥风波、“水军”做空等。
“《1942》虽然艺术性更强一些,但毕竟商业没达到预期。这其实是一项长跑,未来还是看谁能找到更好更卖座的电影。对于王长田来说,下一部能否找出更好的电影来证明自己也是个问题。”宏源证券传媒行业分析师张泽京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王长田也向记者承认,“创意类产品是个经验的积累。比起华谊十几年的实践,光线影视制作的时间比较短,很多尚待摸索。”资料显示,光线以宣传发行起家,于2011年8月上市,上市之后才开始进行影视剧的投资,此前先后推出电影《铜雀台》、《四大名捕》等,但市场反应较为平淡。
《泰囧》的上映,突然显现了光线的爆发力。在第一创业证券分析师任文杰看来,《泰囧》的成功集中体现了光线的两个优势:一是电影发行和节目媒体业务的协同;二是光线拥有中国最大的电影直营发行网络,其特点是驻地营销系统。
王长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反复强调这个事实,“我们是一家拥有自己媒体资源的公司。光线发行的电影可以通过自己的电视节目和媒体渠道进行宣传。反过来,影片也会为光线的电视渠道提供内容,形成一个资源共享的良性商业模式。”
“不过,对于光线来说,因为并未与《泰囧》的核心创作组成员—徐峥三人组签约,面临成功模式无法持续的因素。”上述不愿具名的分析师告诉记者。
王长田解释:“这不是绝对的。我们采取项目合作的方式。捆绑式合作有其无法控制的风险。”
多年以来,对手华谊其实也依赖着项目合作的方式,其虽一直在探索如何摆脱这一依赖,特别是对导演的依赖,但目前来看,探索效果并不明显。至于如何减弱目前单一项目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华谊对此并未正面作答,打太极回应称:“这个问题要从长远来看。在《1942》不及市场期待下,公司完成了总电影票房20个亿的目标。”
但去年华谊难堪的三季报数据却并不尽如人意。数据显示,其三季度的总营收达2.59亿元,同比增长71.72%,但净利润仅2876万元,同比下跌25.6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