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区记者对人民诗人雷抒雁先生的三次专访--文化--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一位老区记者对人民诗人雷抒雁先生的三次专访

上党晚报 赵彦红

2013年02月20日08:27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手机看新闻

雷抒雁先生曾三次接受上党晚报记者专访。姚林摄

2月15日清晨6时,不知为什么,向来喜欢睡懒觉的自己竟然早早醒来,漫不经心地浏览新浪手机新闻,一行标题骤然跃入眼帘:诗人雷抒雁昨天凌晨去世!像有什么东西重重地砸下,却无半点声响,世界一片寂静,惟有震惊与哀伤。 雷抒雁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光芒耀眼的一颗星,一首《小草在歌唱》早已成为中国人心中不朽的诗篇;他又是晚生后辈、新闻记者眼中慈祥的长者,充满儒雅气质与赤子之心的亲切诗人。2005年以来,作为上党晚报的一名记者,我曾有幸三次对雷先生进行专访,而就在半年多前,他还坐在我面前畅谈中国诗歌现状,且一再强调,诗歌创作要把人民放在中心…… 如今,他的声音依然振聋发聩般回荡耳畔,而我们的怀念,是为让他的诗歌理想和文化抱负走得更远……

八年前,初访先生太行山上 岁月的河流无情地淘沥了生活的琐碎与平淡,只留下最珍贵的记忆。就像8年前,桃花红杏花白的太行山上,第一次采访先生的情景依然清晰如昨。 那是2005年4月,为纪念上党战役胜利60周年和长治建市60周年,由中国诗歌学会主办,长治市委、市政府与武乡县委、县政府共同承办了“太行雄风”大型采风系列活动。4月15日至18日,20余位国内著名诗人、评论家汇聚我市进行采风。 在武乡王家峪八路军总部旧址,诗人们诗意迸发,感慨万千。同行的省人大代表、市政协常委张秋利指着一位中等身材,戴着眼镜,面容清瘦,气质儒雅的男子告诉我:“这就是雷抒雁老师。”我立刻想起《现代诗歌辞典》里的《小草在歌唱》——那首悼念张志新烈士的长诗,对,他就是作者雷抒雁。 16日晚,在武乡宾馆先生的住处,我对他作了第一次专访。63岁的雷先生兴致很高,从长治到诗歌,从诗人的社会责任感到诗歌的现状,我们聊了很多。他说2003年正月十五,自己首次踏上长治这片古老而又陌生的土地,晚上漫步街头,但见城市处处火树银花,人流如潮,给人一种惊艳之感。再来时已是五月份,此时的长治又呈现出另外一番景致,到处花香草绿,清新爽朗。他说,民风淳朴,积淀沉厚,昂扬向上,充满活力是自己对这座城市总的印象,魅力城市当之无愧。 雷先生畅谈对诗歌的热爱,他还聊了这些年自己如何扩大写作范围,由诗歌延展到散文随笔的创作等等。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多次谈到诗人的责任感,他说,非常欣赏李敖的一句话,意即没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不算真正的知识分子。作为知识分子、诗人应该勇于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感。我想,这也正是他终身坚守和孜孜践行的信念。

五年前,诗歌朗诵会热古城 大约是当年的夏天,先生再到长治,我也得以再与先生谋面。记得当时张秋利先生特意安排了一场八音会表演,高亢激越的演唱,充满激情与张力的表演,金戈铁马的音乐,让雷抒雁先生看得很过瘾,他也由此引发了对上党文化的极大兴趣。 2008年12月18日,“激情三十年——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人民诗人雷抒雁诗歌诵读会”在我市隆重举行。该活动得到鲁迅文学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语言学会朗诵研究会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一批全国知名朗诵艺术家专程来到我市参加朗诵会。而在这年春天,先生创作了大型诗歌《冰雪之劫:战歌与颂歌》。可以说,雷先生和他的诗歌一起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走过的辉煌历程,记录了中国人在这个伟大历史变革年代中的情感波纹和情感旋律,他是当之无愧的“人民诗人”。 朗诵会前,我第二次对雷先生进行了专访。他当时穿着一件红色的羊毛衫,看上去精神状态不错。但实际上自2003年直肠癌手术后,每年一次的化疗已严重摧毁了他的健康。 专访原定一个小时,结果聊了将近一个上午。此次专访,他再次提到诗歌的大众化。他说,文学与时代的联系非常紧密,一个诗人是属于这个时代和人民的。我们需要一种尝试和探讨,在诗和读者之间寻找一种可能性,让诗为读者所接受,而一个诗人的真情实感、对生活正义的勇气以及正确的态度是诗歌与读者之间的一道桥梁。“一个诗人要珍惜自己和读者之间的关系。”我至今能感受到他的语重心长。而此次朗诵会,他亦希望这是诗歌贴近大众的一种尝试。

半年前,祈福节上三访先生 2012年6月,先生应邀再赴长治,参加第三届中华祈福文化旅游节,与他同来的还有30位国内知名诗人。26日,我第三次对他进行独家专访。 当先生打开房门的一瞬间,我突然有些吃惊。近四年未见,先生已是70岁的老人了。此时的他面容瘦削,脸色苍白,神情有些疲倦,与上次相比,明显苍老了许多。看到我们,他的脸上漾起老朋友般热情亲切的笑容。 此前不久,雷抒雁先生在中国诗歌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会长。我们的话题也由此聊起。他说中国诗歌学会是一个社团组织,是完全围绕诗歌开展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在上一届会长臧克家先生带领下,中国诗歌学会做出了很大贡献。他当然也非常期望在今后的任职期间能为广大诗人,以及中国的诗歌繁荣多做些事。 依然是那略带陕西口音的普通话,谦和的语气,清晰的思路,我却能感到他心头沉甸甸的责任感。他说,不仅是诗歌创作,也包括整个文学,要把人民放在创作的中心,去关注人民的形象、劳动、生活、情感,接近他们,熟悉他们,关注他们。就像新闻工作者要走基层,文学也面临这种问题。他还以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卖炭翁》、《琵琶行》等诸多作品为例,希望诗人忠实记录这个时代人的呼吸与命运,记录这一时期人们的歌唱与呼号。 因为他要安排诗人采风活动,又担心他的身体,采访结束我们匆匆告别,谁知这一次竟是永别!

太行山,老区人民怀念诗人 雷抒雁先生是一位享誉全国乃至国际的大家,我作为上党老区一家地市报的记者,之所以能数次对他进行专访,不仅缘于他的亲民品格、大家风范,更重要是他的心中始终装着人民,对于太行山更有着特殊的感情。他曾数次谈到,上党大地给了他很好的创作空间和创作情绪,每一次来这里都会获得创作的冲动。 十年来,雷先生多次深入到太行山的广大农村,到群众中了解疾苦;到落后地区积极调研,并撰写了大量探索解决办法的文章。他不知疲倦地行走着,这种行走反过来成为他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他曾写下《体味太行》:“我的太行山,你巍峨在我的血液里,你屹立在我的骨头里。”他亦曾对我说,走进太行山,重温历史,仅仅感动是不够的。抗战年代,老区人民用小米养育了我们的军队,他们和八路军一起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他们的贡献是巨大的。现在老区人民还不富裕,我们应该多想想如何回报这片英雄的土地,如何让群众尽快富裕起来。 2005年,雷抒雁先生将自己珍藏多年的3本珍贵历史文献捐赠给了武乡八路军太行纪念馆。这3本书是1944年北方局出版的珍贵历史文献,均为党内秘密文件,对于研究八路军1940年至1943年期间在太行山战斗的历史非常有价值。 他深爱着巍巍太行,这里的人民亦视他如亲人;今天,这位亲人般的诗人已悄然离去,他的身后,是太行人民无限的怀念和绵长的哀思。 春风浩荡,春雪如雨。逶迤苍茫的八百里太行,回响着这位人民诗人激情的歌唱:“我只想说,我看到过,经历过,努力过,我也写作过。我相信我的作品会有读者,因为我是认真的。” 先生走了,走得太匆匆! 先生永在,在人民心中!   

(责任编辑:黄维、许心怡)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