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痛过之后是温情--文化--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媒体联播

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痛过之后是温情

如果说,这是一种母亲感知女儿疼痛的痛,那随后杨绛先生借梦境叙述的丧女之痛,已经痛彻了她的心扉-- 我觉得我的心上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着热泪的眼睛…
2013年06月06日16:21    来源: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

汤乙清/文

春节长假,我无意中翻看了一本让人伤怀的书--《我们仨》。

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语言平实细腻,通篇弥漫着至爱亲情,尤其关于钱媛(钱钟书与杨绛的女儿)患病住院的章节,杨绛先生几乎是心里滴着血写就的,让人看了,鼻子发酸,眼泪潸然--

我能感受她(指钱媛)腰间的痛;我也能感觉到她舍不得离开妈妈去住医院,舍不得我一个人在古驿道上来来往往…她上车弯腰坐下,一定很痛很痛,可是她还摇下汽车窗上的玻璃,脱下手套,伸出一只手向妈妈挥挥,她是依依不舍…

如果说,这是一种母亲感知女儿疼痛的痛,那随后杨绛先生借梦境叙述的丧女之痛,已经痛彻了她的心扉--

我觉得我的心上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着热泪的眼睛…
  我心上又绽出几个血泡,添了几只饱含热泪的眼睛…
  我心上连连绽出一只又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
  我心上盖满了一只又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下泪来…
  我的手撑在树上,我的头枕在手上,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只听得噼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

此时,我几乎读不下去了。这是一种令人窒息的痛,我此生尚未亲历过如此的别离,但《我们仨》已经让我切身地感受一回了。

我不禁联想起杨绛先生创作《我们仨》时的场景--那该是一个年迈的母亲独坐床脚或桌前,回想往事,思绪喷涌泪水亦止不住,一再提笔又放下,这是多么残忍的时刻。

《我们仨》里,不仅有母亲对女儿的深深爱念,更有女儿对母亲的无限眷恋,钱媛住院期间曾寄给母亲一首不押韵的打油诗:牛儿不吃草,想把娘恩报,愿采忘忧花,藉此谢娘生。"牛儿不吃草",是指钱媛这时已经不能进食了,可她心里该有多少对母亲的依恋和歉疚!

人世间,最痛莫过于生离死别。钱钟书、杨绛、钱媛一家非常珍视他们在一起的时光,因工作需要,三人都有不少出国的机会,但他们都不愿出国或在国外呆得时间太长,因为他们害怕分离。即使在空间上分离,在心灵上也要相通。书中这样说,家里哪个人不在、三人不团聚的时候,父亲或母亲就会天天写日记,记下发生的有趣的事,给不在的那个人回来以后看。这是多么至情至性的一家人啊。

长假已过,我依然感动于《我们仨》这个学者家庭的平实与温馨。(完)

(责编:王鹤瑾、许心怡)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