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滚动新闻推荐

话剧《三国》北京首演遇尴尬:四分之一观众退场

2013年09月04日15:49    来源:北京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话剧《三国》北京首演遇尴尬:四分之一观众退场

林奕华在给《三国》演员说戏

  林奕华的话剧《三国》正在挑战许多人的固有观念,课堂、女学生、短裙与皮鞋、网球、现代舞步、各种杂糅的英语法语……观众被这样的三国所惊呆。对于林奕华来说,他的胆量比他的想象力更为值得敬重,他的《三国》因颠覆而生,也注定伴随着扑面而来的非议艰难前行。

  在《三国》北京站演出的首场,林奕华遭遇了现场四分之一观众中途退场的尴尬境遇,这固然与当天并非周末和演出时间太长有关,但就现场来看,《三国》对观众耐性与适应性的过高要求显然与剧场内多数观众的观剧心态南辕北辙,想必林奕华也早已意识到这样的问题,一如去年《贾宝玉》进京演出一样,每位观众的座位上摆放着一本“说明册”,文字小而密集,并不适合在昏暗的剧院里阅读。字里行间中意在通过导演的话、编剧的话和评论者的话解答观众对于本剧的疑惑,而戏剧恰恰是最不需要用旁的方式解读启发的,它的生命出现在观众看到它之后的第一反应,这并不像三国英雄,是在后人不断的解读中焕发新的生命。

  林奕华对于三国出位的解读当然是赋予其生命的一次创造。在他的剧中,曹操、关羽、周瑜、诸葛亮、司马懿、华佗等历史人物脱离开了原本的造型和时代环境,附身在一间历史课堂中的13名女学生与3位老师身上,剧情在师生授课的现实环境与模拟演绎的虚构情景中交错往复,竟无间隔痕迹。桃园结义、捉放曹、三顾茅庐等典故在女学生们的演绎中变得离经叛道,大量现代人的风物、情感和表达方式被杂糅进去,老师在开始还扮演着试图为学生纠偏的角色,而后也逐渐被带入学生对三国理解的新世界中。三国群雄不为人注意的“阴暗面”被一一揭露出来,张飞长期活在关羽的阴影下,居然是因为长得不够文艺,周瑜被诸葛亮气死的原因则是因为一句“你没有朋友”,曹操斩华佗只是缘于对未来的恐惧,而走到最后的司马懿端起红酒杯,面对的是冷光投来的最深的孤独。

  什么是成功?这是话剧《三国》的副标题,但整部剧从头至尾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剧中选取的许多段落反倒都是失败的故事。这或许恰是对由三国引申出的成功学的一大反讽。历史上的三国是雄性的斗兽场,是权谋与心机的寓言,三国在更多的当代人心中被功利化地解读成成功学案例、厚黑学教材、战争宝典与智慧大百科,人们谈论关羽,热衷于他过关斩将的快意,少有体会人物内心的苦闷与纠结,人们谈论曹操,热衷于盘点他怪癖的喜好和机狡的权谋之术,少有问及这一切来自于其早期的自卑与怯懦。事实证明,越是经典,越是流传得广泛,就越会浮于肤浅,趋于世俗。从这点来看,话剧《三国》的反传统不仅不应被指责,反而值得给予掌声,用少女演绎这段乱世,本身就有着以柔化刚的意味,女性的细腻更容易体察历史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内心情绪,女学生与老师对抗的那种直率和无畏又似乎是林奕华与传统关系的一种折射。

  话剧《三国》的最大遗憾,恐怕来自于它的天生:以舞台之短,补历史之长,终至捉襟见肘。三国的基调是悲剧,色彩是灰色,《三国》固然希望承袭这种悲剧性,在对白中铺陈成功、朋友、孤独、失望、情义、价值等话题,但女子课堂的喧嚣与戏谑在表现形式上明显过度,演员动辄剧烈的跑动,夸张的肢体动作和缺乏情感支撑的大嗓门、大哭腔、大娇嗔,尽管为全剧树立了独特的风格,却也以强势的视觉表现霸占了观众有限的思考空间。观众注意力被活泼靓丽的女孩子们牵着满场打转时,势必没有精力咂摸那些对白中倏忽而至的闪光点。 林奕华所希望传递的种种思想与观念,在他心中有十分,因其过于庞杂、细碎与分解,演员或许只能理解七八分,在舞台表现的稀释下,真正传递出去的只有五六分,足够用脑用心的观众大约可以接受三四分,大多数的观众恐怕只能摘得吉光片羽,还是基于诸如“我没有朋友”“你杀的只是自己的影子”这样直白表意的台词,然而,如果台词成为唯一的理解途径,那要表演又何用呢?沉甸甸的《三国》压坏了少女的香肩,观众对《三国》持费解乃至批评的态度也就不足为奇了。

  话剧《三国》对历史人物追问成功的意义,这很好,但是对一台话剧来说,成功是什么呢?一如三国英雄一样,戏剧舞台上的英雄林奕华也无法回避这个问题。从世俗角度来说,上座率、票房、口碑等都是戏剧是否成功的衡量标准,林奕华一定也十分在意于此,否则就不会为观众半途离场而黯然伤感。不过正如剧中所说的,英雄多以失败成名,所谓的成功历来也没有统一的标准,若是《三国》的受挫能让林奕华多一份思索,何尝不是件好事情。(成长)

(来源:北京晚报)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