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滚动新闻推荐

宋代中秋节时间不统一 八月十六也能过

2013年09月17日10:35    来源:北京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宋代中秋节时间不统一 八月十六也能过

  中秋佳节快到了,很多人家都开始忙着准备月饼,寄送贺卡。特别是那些旅居他乡的游子,思乡之情也越发浓烈。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据说中国人过中秋从宋代就开始了,那么宋代的中秋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

  中秋不一定都是八月十五

  现在一提起中秋,大家脑海里想到的肯定是八月十五,但是宋代就不一样。要是你问中秋是什么时候,没准儿会有人脱口而出八月十六。原来宋代的中秋节时间并不是统一的,有些地区的确是八月十五过中秋,但是也有些地区如浙东,就是八月十六过中秋。相传南宋时期曾担任过宰相的史浩,老家就在浙东地区,史浩乡土观念很重,每年八月十五,他都要带着一家老小从都城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出发,到老家与乡亲们团聚,这种习惯一直保持了好多年。直到有一年中秋节前,他回乡过中秋时,因为途中所乘马匹受了伤,只得在绍兴停歇,但是这一停就把八月十五给错过了。第二天,也就是八月十六日,换了坐骑的史浩到了家乡,当地百姓为了能和史浩一起欢聚,所以又过了一回中秋,此后不久史浩去世。家乡父老为了纪念他,干脆就将中秋节改在了八月十六来过。

  宋代中秋要拜月

  中秋赏月是现代中国人仍然保留的习俗,吃过晚饭后,一家老小或坐于庭院,或聚集阳台,一起看中秋圆月缓缓升起的场景,那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但是宋代人不但赏月而且在中秋节还要拜月。所谓拜月就是在庭院中焚香祭拜月亮神,说出自己一年的心愿,以求得保佑。

  据史料记载,当时的男子拜月一般是求得“早步蟾宫,高攀仙桂”,而女子拜月则主要是希望自己“貌似嫦娥,面如皓月”。对于这种习俗,当时就有诗人作诗调笑,“时人莫讶登科早,只为嫦娥爱少年。”而宋代笔记小说《醉翁谈录》对此也有记载,“中秋,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自能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

  中秋欢庆至晓方休

  要说宋代的中秋节热闹到什么程度,也许用一个词语就能概括,那就是至晓方休。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宋代中秋节是通宵欢庆的,这一天人们不会因为天色已晚而熄灯入眠。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竿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又比如《梦粱录》一书描写南宋临安民众中秋活动时也说:“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

  我们大家都熟悉苏东坡的一首词,这首词叫《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其开篇序言就是“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如此看来,苏轼这首词肯定是他玩了一个晚上才有的成果了。

  中秋要放水灯

  中秋之夜放水灯也是宋代时期老百姓欢庆中秋的习俗之一。宋代周密写的《武林旧事》一书就说,“此夕放‘一点红’羊皮小水灯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烂如繁星,有足观者。或谓此乃江神所喜,非徒事观美也。”中秋放水灯在宋代人眼里主要目的是为了迎接潮神生日的到来,其意或是以此取媚于潮神,请求他不要给人们带来灾难。而从《梦粱录》等书记载来看,这种习俗不仅仅在沿江、沿海地区有,就是在内陆地区也都存在。

  中秋节不一定要吃月饼

  宋代人过中秋,月饼并不是必需品,很多人家都不会刻意准备月饼作为当晚的佐餐之物。比起月饼来,饮酒倒是更为普遍。因为在当时条件下,制作月饼对普通老百姓来说还是大难事。一来制作月饼的工序较为复杂,一般人家难以做到。二来月饼所需材料不是每家每户都能置办齐全的。酒水就不一样了,村镇、街坊大都有酒肆,而且中秋时节正是新酒上市的时期。中秋之夜,富人酌酒高歌,穷人也置衣买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

  不吃月饼,那么老百姓吃什么呢?据史料记载,宋代无论南北中秋夜都要喝点“玩月羹”,具体做法史书没有明言,但应该只是一种普通的汤饭而已吧。此外,时鲜水果也是必不可少的。文/刘兴亮

(来源:北京青年报)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