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文化问答)

用歌剧唱响王选情怀 访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院长金曼

赵婀娜  马  瑶

2013年09月26日08:16    来源: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王选院士的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开创了汉字印刷的崭新时代,搭建起沟通汉字历史与未来的桥梁。9月8日,以王选夫妇的风雨人生为背景,以王选的科研进程为主线,以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师生作为主要创作、表演团队的原创歌剧《为你而来——王选之歌》在京首演。当晚,歌剧的魅力、科技的光辉、人性的光芒,带给高校学子们深刻的情感冲击与人生启迪。

  科技怎样用歌剧来表现?科学家的形象如何用歌剧来塑造?记者带着疑问采访了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院长金曼。

  记者:去年,中国科协与教育部发起“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继其他高校分别以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等为主题的话剧上演后,北大选择用难度更大、艺术层次更高的歌剧形式唱响王选情怀。你们是如何构思的?剧中如何使用歌剧的形式来彰显科技的魅力?

  金曼:用歌剧来表现信息时代的科学家,对于我们甚至整个艺术界都是一项挑战。歌剧艺术擅长表达人的情感,能带给观众感动和心灵上的冲击,这是其它艺术无可比拟的。我们将《王选之歌》的创作重点,主要放在通过剧情和音乐来表现王选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上,寻找准确表达人物情感的音乐方式,让观众在戏剧音乐中体味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是怎样磨炼和成就的。

  在定位上,《王选之歌》是一部符合年轻人审美特点的实验性歌剧。剧中涉及比较具体的科技内容,我们主要强调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并充分调动各种艺术形式向观众展现一位“艺术的王选”:通过音乐形象塑造王选的气质,表达听众能接受的语言形态;通过写意般的舞美交待剧情背景、营造戏剧气氛;通过舞蹈的肢体语汇丰富观众视觉,并使抽象的舞蹈成为戏剧表达的一部分。

  记者:歌剧对青年学生而言,似乎还存在一定距离。《王选之歌》对青年学生在精神熏陶、开阔艺术视野、激发科研热情方面,将带来怎样的影响?

  金曼:《王选之歌》将变成北大新生的必修课。北大将歌剧《王选之歌》作为新生入学的“第一课”,有着多层含意。王选是新一代北大人的楷模,此歌剧将会使王选给学生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王选之歌》有助于新生理解北大精神与北大文化;歌剧作为极致、高深的艺术,将对学生的艺术取向有着引导作用,对学生大跨度思维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王选之歌》拥有强大的精神辐射力和情感感染力,对北大新生来讲算得上是“大营养套餐”,应该说,北大新生是很有福气的。

  记者:歌剧制作是一项复杂宏大的工程,这其中一定凝聚了方方面面的智慧和力量。

  金曼:是的。可以说,这部歌剧凝聚了学校党委书记朱善璐、校长王恩哥等校领导以及歌剧院所有人的精力与心血。北大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张彦亲自主持项目的整体运行,从2012年至今,至少主持召开了歌剧筹备的工作协调会议11次,还多次听取意见交流会,带领相关人员走访相关专家,观看剧目排练和演出,这些走访和会议的背后,凝聚着北大领导班子对这部歌剧的深切期望。

  此外,北大党委宣传部、科学研究部、艺术学院、哲学系、王选纪念室、方正集团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等单位以及中国科协的多位专家也对剧目的创作、制作和演出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建议。正是学校的高度重视,专家的专业指导,团队的同心协力,造就了这部歌剧。

  记者:《王选之歌》在中国歌剧事业的发展中具有哪些特色?

  金曼:中国歌剧正处于蓬勃向上的时期,无论从演出和创作状况看,都是如此。中国歌剧未来在世界上要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和气派,这也是歌剧工作者努力追求的目标。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注重歌剧人才培养、歌剧创作与理论研究,期待与全国各个歌剧院团、艺术院校合作,共同建立起包括歌剧表演、歌剧理论、歌剧创作、歌剧导演、歌剧舞台美术与技术、歌剧制作等专业在内的完整的歌剧学教研体系,完善歌剧教育,使未来中国歌剧的发展越来越好。

  《王选之歌》是中国第一部成功表现科学家的歌剧作品,它将成为中国歌剧表现当代题材、科技领域题材的范例,为歌剧形式表现其他各种题材提供借鉴和经验。

  

  网友提问来自人民网文化频道,更多精彩请见人民网文化频道http://culture.people.com.cn/《文化问答》互动留言板 


  《 人民日报 》( 2013年09月26日 19 版)

(责编:值班编辑、许心怡)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