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滚动新闻推荐

“非遗”故事会:源于隋唐 既是文化又是杂技

2014年02月18日12:59    来源:北京晨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非遗”故事会:源于隋唐 既是文化又是杂技

  回老家过年,闲来在自家楼上翻寻,找出了那套曾经敲打多年的锣鼓,我清晰地记得:锣鼓是1980年购置的,那时的东西质量好,30多年了,用得也多,居然还保存完好。

  我的老家长乐街,年年春上玩故事,说是故事会,其实就是穿上古装踩高跷,搭起架子扎彩车,敲锣打鼓,演绎着曾经发生的历史故事。这项活动玩得久,源于隋唐,盛于明清,传承下来,生生不息。这项活动有卖点,既是文化又是杂技,玩开了,名声也大了,上了电视,上了报纸,玩到了北京,玩去了广东,玩成了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两里长的麻石街,上千年了,以照壁巷为界,分为上下两截,唱戏不能独角,要比、要赛,这才有味。于是玩故事也就分了上街与下街,年年唱起对台戏:看谁的故事出得多,看谁的高跷踩得高,看谁的故事有文化。别看平时邻里和睦,比起故事来,那是六亲不认的。记得有年吃年饭,隔壁苏爹放肆说起上街故事好,眉飞色舞,女婿余老师是下街人,自然不甘下风,自吹自擂。翁婿争来吵去,话不投机,苏爹掀了饭桌,菜落一地,至今传为笑谈。

  我家住上街,从8岁起,我就练高跷,长到10几岁,能踩一丈二尺高,成了上街的主力。到底是年轻气盛,自恃艺高,空中迈步,如履平地,终于有一天,一脚不慎,栽了下来,摔得鼻青脸肿,遍体鳞伤,卧床多日不起,幸好没有落下残疾。父母心痛,怎么也不肯让我再踩高跷了,年纪轻轻,等于丢了这门技艺,想来可惜。长乐街人讲责任,大家都在捍卫上街荣誉,我岂能旁观?思来想去,父亲决定让我打锣鼓,反正玩故事时,吹号的要人,打锣鼓的也要人,只是买锣鼓时家人咬了牙关,花了血本,当时父亲每月工资28元,一套锣鼓却整整花了60元。后来,一到玩故事,我便当起了鼓手,一晃多年,敲的是自家的鼓,干的是大家的事,即使没有报酬,也无怨无悔。为了上街的形象,为了上街的荣誉,出力是应该的。

  离开家乡,便离开了故事会的队伍,但那熟悉的鼓点时常在耳畔萦绕,那浩荡的队伍仿佛时刻在眼前。锣鼓还在,很好!我嘱咐年迈的父母一定要好好保管,将来兴许还用得着!黄二良

(来源:北京晨报)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