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媒体联播

余秋雨将推新版《文化苦旅》 其中名篇或拍电影

马君桐

2014年03月01日13:25    来源:深圳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余秋雨将推新版《文化苦旅》 其中名篇或拍电影

  近日,美剧《纸牌屋》在国内视频网站热映,某出版社马上推出了其同名原著小说中文版,销量火爆。同时,余秋雨宣布将推出新版《文化苦旅》,其中的名篇《牌坊》、《莫高窟》等已被影视机构瞄中,正在洽谈电影改编事宜。

  美国电影理论家乔治·布鲁斯东曾总结说:“电影从活动的照片发展为述说一个故事那天起,便是小说不可避免地成为原料或由故事部门大批制造的开始。”如今一部热门的书籍会被改编成剧本搬上荧幕;而热门剧集出现后,一般也会有其同名书籍问世。两者互动活跃。

  书籍改成影视:一流的小说三流的电影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热门的书籍既是电影人关注的焦点,也可能是影视创作的阻碍。文学作品是发散型的,可以任思绪天马行空,而影视作品,特别是电影受其时间、空间的限制,改编文学作品并不能每次都成功的。

  英剧《神探夏洛克》是近些年名著改编剧集中比较成功的典型。“福尔摩斯”本身就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针对其原著的改变更是数不胜数。英剧《神探夏洛克》在原著故事及人物性格的基础上,大胆改动,抛弃了原故事背景,塑造了一位现代的福尔摩斯,获得了观众的认可。

  改编界一直流传着一句话:一流的小说,三流的电影。也就是说最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无法搬上荧幕的,而优秀的影视作品却来自并不出色的文字。胡野秋接受本报记者连线采访说,优秀的文学作品承载的东西远远超过图像所能承载的。特别是电影受篇幅限制两三个小时可能只是文学作品的一个片段。而内容比较简单的小说却恰好适合影视作品的容量。这是文学特性与图像特性的不同造成的。

  但是不得不承认,影视对文学的传播贡献是巨大的,莫言作品受到国际的认可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张艺谋的电影改编。

  影视同名书籍:卖得快难长久

  从影视作品变成小说,最著名的可能是英国科幻小说作家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不过这不能算是真正的影视改编小说,因为克拉克是一边为库布里克导演的电影写剧本,一边在写小说,剧本和小说几乎同时完成。而著名编剧六六也是同样的情况,她是一位优秀的编剧、作家,所以她的影视作品和书籍几乎可以同步。

  除上述情况外,很多影视作品在火了后,会有出版商为潮流推出相应的书籍。或是出版剧本,或是主推原著小说,都是希望借着影视的热潮大卖一笔。有时甚至会出现“打架”的情况。例如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火了以后,该片的编剧李樯就出版了他改编的剧本,但同时,“致青春”的原著作者辛夷坞的团队也推出了小说的“电影纪念版”。无疑,两者都想借电影火爆的东风。

  但是影视作品影响力大导致的书籍热销,并不能代表书籍的水准。“文学的评判标准和影视的评判标准是不同的,有些作品从文学的角度价值并不是特别高,但是因为影视作品影响广,使得文学作品被大家认识。但是这样的文学不会因为影片提升它的价值。”胡野秋说,“它只是在影视契合的那个阶段比较受欢迎。例如《纸牌屋》是很优秀的电视剧,但是看它的原著小说未必比看《纽约时报》的政治新闻有味道。”

  专家连线

  “这实际上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好的影视剧和好的书之间有共通之处,就是能够把生活提炼出来,通过艺术的手段展现出来。它们实际上是在一些艺术规律、审美规律上是共同的,只是表达方式不同。最终让文本和影视互相融合、嫁接是一种新的传播手段。现在影视是非常重要的传播手段,人们更多地依靠图像解读生活。所以好的影视剧受众面更宽泛,可以制造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所以好的书出版以后,自然就会通过影视平台扩散。

  影视剧出来后变成书,更多的还是因为影视剧本身的影响很大。但是书比影视剧的保存历史更长久。再优秀的影视剧播出热潮过后,也很难再放。但是书可以一看再看,经典的书可以成为书架上的永远保存。几千年前的书《诗经》、《论语》等我们至今还在保存流传。而电影的历史不过一百多年,你现在就已经很难看到一百年前的电影了。书籍的传播面没有影视宽,但是保存时间比影视剧长。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就是,一部好的艺术作品通过影视剧传播,用书来保存优秀的作品。”——胡野秋 记者 马君桐

(责编:王鹤瑾、许心怡)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