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大剧院三千余场公益讲座 让艺术改变大众生活

2014年07月28日14:25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手机看新闻

张佳林与乐迷“切磋”起LP收藏门道

人民网北京7月28日电  (记者黄维)国家大剧院针对唱片发烧友推出的系列讲座之一——“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黑胶’”在国家大剧院火热开讲。台上,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张佳林、孤品唱片收藏者赵玉新带来多张珍品唱片,并配以老式唱片机现场播放,以温暖的音质带领观众分享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黑胶”;台下,来自全国的黑胶狂热乐迷们济济一堂,与台上嘉宾们热烈探讨、互动交流,一时间艺术资料中心变身为唱片发烧友的大“派对”。

而这场活动仅只是国家大剧院艺术讲座一个精彩而生动的缩影。六年多来,国家大剧院举办的艺术讲座已达3000余场。每个周末,两大公益讲座品牌“经典艺术讲堂”与“走进唱片里的世界”同时开讲,前者面向所有热爱艺术的普罗大众,后者则专门针对有一定基础的音乐发烧友。两大品牌相辅相成,双轨并行,持续艺术“滴灌”,六年来共吸引60万人次周末来“听讲”,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城市的文化生态。

那些年一起追过的“黑胶”

LP唱片,即每分钟转33又三分之一圈的黑胶唱片,其声音保真度和空灵感、现场感一直被资深音乐音响爱好者珍视。近年来,曾一度被CD唱片挤出市场的LP唱片又“卷土重来”,重新点燃HI-FI音响市场。LP唱片和CD唱片的音质到底有什么区别?LP收藏需要注意什么?选择怎样的音响最能完美呈现音效?

7月27日讲座一开始,张佳林便在重温LP唱片发展历史同时,与乐迷“切磋”起了LP收藏门道。唱片收藏,其内容,版本都非常重要,小到唱片的规格、转速、尺寸、装帧都要了解,才能“淘尽黄沙始见金”;而不想成为“唱片仓库保管员”,还需要有自己的黑胶唱机,并且配置唱头、唱臂、唱盘,以及添置扩音设备。这些对于所有收藏者来说是需要耐心和时间,不断学习和提升的。

随后,张佳林拿出了一张他珍藏多年的LP唱片——男高音贝尼亚米诺·吉里于1955年4月在卡耐基音乐厅的现场录音黑胶。吉里是本世纪上半叶著名的三大男高音之一,并为后来者开拓了新的意大利美声学派法门。正是在1955年吉里举办了告别音乐会,两年后便长辞于世,因此这张黑胶唱片非常珍贵。

除了张佳林,孤品唱片收藏者赵玉新也带来了自己的“心头宝”——《洋人大笑》《二泉映月》2张唱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张《二泉映月》正是1950年夏天杨荫浏大师专程到无锡为民间音乐家阿炳录制的。阿炳原本计划练习到1951年夏天再大量录音唱片,但不幸的是他在1950年底因病去世,留下的包括《二泉映月》在内的3张唱片便成为了他的绝唱!

为了完美展现这几张唱片的音质,国家大剧院还专门借来三台老式唱片机——一台便携式手摇唱机、一台大喇叭唱机、一台立式唱机,现场再现50多年前的世纪之音。

这次讲座也一如既往吸引了很多音乐爱好者。52岁的航天高级工程师侯立军是个HI-FI超级发烧友,因此这场讲座对他而言是“绝对不能错过的”,这几年他每个周末都会在大剧院听2场讲座,“我想我终生都会在大剧院,这里满足了我对艺术、对人生的探求。”

而此前国家大剧院还专门通过官方微信为这次讲座招募“黑胶迷”,收到的反响非常热烈,一晚就点击量上千,并接到了来自全国各地乐迷的踊跃报名。广东潮州市音协场务副主席程福全在当地自办了黑胶沙龙,“来大剧院才知道全国有这么多狂热黑胶乐迷,见到这么多同道中人太兴奋了。”收藏了7000余张古典音乐黑胶的赵云峰、唱片藏量达3000多张的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张烁、拥有披头士60年代首发黑胶的会计师宋轩三人,则是热烈探讨着彼此的绝版收藏,“黑胶唱片听起来音质更温暖,就像这样的讲座,很有人情味儿。”

据国家大剧院艺术资料中心马荣国主任介绍,此后这样的唱片发烧友系列讲座还会邀请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乐评人苏冠霖等专家学者,为发烧友们打造一个唱片分享、器材交流的聚会。

300名家精彩开讲 公益普及惠及大众

六年多来,国家大剧院研究不同群体需求,有针对性地推出“经典艺术讲堂”、“走进唱片里的世界”两档艺术讲座品牌,前者面向普通艺术爱好者,后者针对专业音乐发烧友,两个品牌并行并重,不仅贯穿全年、周周都有,在内容和形式上也绝对“讲究”:一方面讲座内容全面覆盖音乐、歌剧、舞蹈、戏剧、戏曲等各高雅艺术全门类,令一方面讲座形式也不乏新意与吸引力,艺术家见面会、大师课、艺术沙龙、舞蹈工作坊、音乐“私塾”、唱片签售等多种层次,总能让各个群体观众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款。而除了每周末在剧院里的5-6场讲座,这些艺术讲座还走进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等,甚至远赴海南、上海、西安等地,让艺术普及的触角延伸到了剧院之外更广阔的范围。

而翻开大剧院讲座的主讲人名单,可以说是“星光熠熠”。自2007年12月23日,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主讲《音乐·艺术·人生》启动国家大剧院艺术讲座。此后,小泽征尔、多赫纳伊、安妮?索菲?穆特、里奥?努奇、希薇·纪莲、美国ABT芭蕾舞剧院、英国皇家芭蕾舞团、严良堃、吴祖强、梅葆玖、卞祖善、尚长荣、杨丽萍、赵汝蘅、焦晃、陈佐湟、郎朗、李云迪、戴玉强、和慧、林怀民、茅威涛、濮存昕、陈佩斯、白岩松、于丹、朱军……超过300余位艺术家、艺术院团和热心艺术公益事业的文化人士,成为了大剧院艺术普及的“志愿者”。他们对普及活动都“有求必应”,并且在授课中注重语言浅显易懂,“讲话不高深、接地气,老人小孩都能听懂。”

高水准的艺术讲座,推行的却是亲民的低票价,市场票价仅40元、大剧院会员更是免费,此外大剧院还经常邀请大学生、打工子弟、残障人士等免费参加。六年来,大剧院收获的讲座观众超过60余万人次,“周末来大剧院听讲座”已然成为了很多北京市民文化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

74岁的赵燕云退休前从事道路桥梁工作,见证了北京市第一座立交桥的诞生,“我在大剧院至少听了500场讲座。”每一场讲座,赵老都认真在活页册做笔记,这样的活页笔记,赵老已经装了一整箱。这个结缘艺术的队伍里也不乏年轻人。上班族高健每周都来大剧院“放慢节奏”,“我在这里零距离接触艺术家,和他们交流互动,汲取艺术营养。”年轻妈妈林梅总是带着儿子宝壮来听讲座,宝壮也越来越开朗自信,“廖昌永的歌剧讲座、陈萨的大师课,他都积极提问,一次廖昌永还为他演示了用四川话唱歌剧,可逗了。”

对于高校学子,大剧院的艺术讲座也成为了他们的“第二课堂”。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北大、清华、人大等北京多所院校的同学们每周都能来大剧院参加艺术活动。北京科技大学的王鹂老师用“供不应求”形容如今每次的抢票盛况,“一开始同学以为是‘填场子’报名不踊跃,后来听了几次后大家口口相传,现在可以说是‘一票难求’。” 

(责编:王鹤瑾、黄维)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