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发现“木乃伊”化石 1.1亿年前果实栩栩如生

2015年01月06日15:20  
 
原标题:蒙古发现“木乃伊”化石 1.1亿年前果实栩栩如生

  □金陵晚报记者 王君

  通讯员 陈孝政

  你见过的植物化石是什么样子?是不是在岩层“压扁”的化石上留下印痕?不过,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专家近期发现了一批1.1亿年前的三维立体化石,有10多种,这些化石被专家称为“木乃伊”化石。经过近三年的初步研究,专家发现,出现在蒙古早白垩世的化石新种“周氏似纵”是现生的“杉木”直系祖先,它们属于一个大家族。

  近期,该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于国际古植物学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上。

  1亿年前的一场灾难

  让众多植物变成“木乃伊”

  著名的意大利“庞贝城之谜”知者甚多。在公元79年8月24日,维苏威火山突然爆发了。瞬息之间,火山喷出的灼热岩浆遮天蔽日,四处飞溅,浓浓的黑烟夹杂着滚烫的火山灰,铺天盖地地降落到庞贝城,空气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硫黄味。很快,厚厚的熔岩和火山灰毫不留情地将庞贝城从地球上“抹”掉了。但当考古学家找到它的时候,城中的一切都还保留着原来的样貌。

  从三年前开始,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专家就在蒙古早白垩世地层中进行化石采掘,陆陆续续有了令人惊讶的发现,专家们接二连三发现了近十种裸子、被子植物,它们和一般化石平面化的保存方式不同,都是立体化保存的,这些化石距今已有1亿1000万年,样貌仍然栩栩如生。

  而去年发现的“周氏似纵”化石材料同样为三维立体保存,球果、雄球花和营养枝叶直接相连,形态上与现生杉木非常类似又略有不同,化石新种以古植物学家周志炎院士的姓氏命名。

  南古所的史恭乐博士告诉记者,这些立体化保存的化石是非常罕见的,它们被称为“木乃伊”化石,以“周氏似纵”这个化石新种来说,不仅样貌保存完整,如果打开这些化石的果实,会发现里面的种子也得以完美呈现。

  之所以化石能保存得这样完美,史恭乐表示,在1.1亿年前,蒙古早白垩世的这个地层为一片沼泽,它应该是遇到了一种特殊的灾难,使得大批植物因为“机缘巧合”与空气快速隔绝,在沼泽地环境中被迅速埋藏“封存”,形成了化石。

  1亿多年的时光

  这些“立体化石”已经煤化

  史恭乐博士说,在1亿1000万年前,蒙古一带不像今天这么寒冷,应该是一个温暖、潮湿的地区,那里生长着最为原始的裸子、被子植物,如今这个地区白垩世的地层已经成了一个大煤田。

  这一批裸子、被子植物的“木乃伊”立体化石就是在这片煤田中发现的,史博士说,其实经过一亿多年的时光,这些化石已经被煤化,虽然还没有变成最后的“煤”,但已是接近煤的“褐煤”状态,如果这些立体化石不是在近期被发现,再过一段时间,它们有可能就彻底变成煤了,不会再像现在这样栩栩如生地保存1亿1000万年前的模式。

  有的植物在合适的条件下,根本不需要1亿年就变成了煤,为什么这些裸子、被子植物经过了1亿1000万年,还处于褐煤的化石状态?对此史恭乐博士分析说,这可能和当地的环境、埋藏地层的压力等多方面条件因素有关。有的地方成煤快,有的地方成煤就相对慢些。

  “木乃伊”化石新种

  与现生杉木同属一个家族

  史恭乐博士告诉记者,关于这10多种被子、裸子植物“立体化石”还处于持续的研究中,而新发现的化石新种“周氏似纵”和再生的杉木属的果实非常相似,只不过剥开这些化石的果实,“周氏似纵”的种子比现生种要多一些。人们疑惑,这种化石新种和现生的杉木究竟是同个家族的同一个分支,还是不同分支?

  南古所的史恭乐博士与美国、蒙古、日本和德国的同行组成的“蒙古白垩纪植物”研究团队完全基于形态数据学的传统方法,对包括柏科现生种和早期柏科化石种在内的22个类群进行了分支系统分析,整体重建了新发现的这个化石新种“周氏似纵”家族图谱,研究结果显示,侏罗纪和白垩纪类似杉木的化石类群和现生杉木是同一个家族的同一个分支。

(来源:金陵晚报)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为民族复兴创造良好人口环境(人民时评)
  2. 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公告
  3. 全国政协委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
  4. 喝牛奶有四个禁忌,一定要了解!
  5. 七冶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委员、副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