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媒体联播

评:喜剧仍最受市场欢迎 合家欢电影大有可为

张斌宁

2015年03月16日09:35    来源:光明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合家欢电影大有可为

  电影《卑鄙的我》剧照 资料图片

  电影《卑鄙的我》剧照 资料图片

  电影《洋妞到我家》剧照 资料图片

  无论在现实还是在电影中,很少有人能拒绝合家欢,这个概念就像润滑油和黏合剂,满足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对维系家庭幸福、社会和谐乃至国家繁盛有着积极意义。尤其到了新春佳节这种举家团圆的日子,人们对老幼咸宜、举家同欢的合家欢电影就更是渴望。但令人遗憾的是,放眼当下中国电影市场,真人电影也罢,动画电影也罢,合家欢类型的作品并不多见,高品质的合家欢影片更是凤毛麟角。

  内容“全龄化”才具传播价值

  合家欢电影多出现在贺岁档期,一来为来年讨个好彩头,二来取个大团圆的意思。正因如此,大家常常把它和喜剧片或贺岁片混淆起来,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其市场定位失准。实际上,合家欢电影类型杂糅、兼收并蓄,应该是拼贴、戏仿、挪用、互文以及反讽等多种电影技巧作用下的成果。譬如大家熟知的好莱坞影片《小鬼当家》系列和《超能塞豆隆》就综合了悬疑、动作、喜剧等类型元素;动画片《机器人瓦力》《卑鄙的我》中,则融入爱情、科幻元素,以增添影片戏剧性,丰富其文化维度;20世纪80年代初的国产影片《喜盈门》用现实主义的笔触准确反映当时的时代特征和人情风貌;国产电影《愤怒的小孩》中的追车场面是对动作电影的戏仿,两个笨贼一胖一瘦的视觉设定沿用了喜剧电影的类型成规,一个在音乐上颇有追求,另一个立志考取研究生,也是反讽喜剧的基本手段,无形中增加了影片的现实指涉意蕴。此外,香港一些合家欢电影常常戏仿或挪用时下热门的话题电影,为观众制造谈资和参与感,这些都是合家欢电影创作值得鼓励的探索方向。

  不少人将合家欢定位成“小手拉大手”的儿童喜剧片,这样一来,孩子虽然开心了,但被“小手”拉进影院的“大手”往往勉为其难,因为影片没有给成年人提供符合他们需求的娱乐与满足,这就从根源上偏离了合家欢电影让每个年龄段观众都能从影片中得到观赏趣味的创作主旨。这种定位偏差或与当下过分喧嚣的产业化语境以及主创者的固有观念有关,“喜剧通常在艺术性上显得低廉”的误识干扰了创作者的思考,使其在媒体的裹挟下纠结于要么商业要么文艺的浅层问题,忽视了合家欢类型除了给人带来欢笑之外在艺术探索和精神价值上的其他可能。

  纵观这几年的电影市场,很多打着合家欢旗号的影片要么是低幼儿童爱看的动画片,要么是喜剧甚至闹剧,而真正能归于合家欢类型且具有一定思想内涵的优秀作品不多,只有《洋妞到我家》《愤怒的小孩》等。至于《爸爸去哪儿》,确实产生了合家欢的效果,在艺术和思想上却乏善可陈,不能代表合家欢电影今后的发展方向,不具推广价值。

  喜剧仍最受市场欢迎

  既然是合家欢,就免不了笑声连连。不过,与一般喜剧主要惹人发笑的目的不同,合家欢电影的喜剧桥段更看重其背后的价值与情感凝结的功能,所以在气质上应亦庄亦谐、一松一紧。前一秒还在惹观众开怀大笑,后一刻又让人热泪盈眶,于欢笑和泪水中,以轻松随意、滑稽搞笑甚至玩世不恭的姿态把人生的道理和盘托出。比如《宝贝计划》结尾,小萌娃得救,却发现救他的人字拖要被执行枪决,镜头一转,原来只是监狱内的一场演习,观众的情绪瞬间大起大落,在会心一笑中获得“好人终有好报”的满足感。还有一种“悲情合家欢”,譬如《岁月神偷》,虽然长子和父亲先后离世,但小儿子和母亲身后的两道彩虹依然像家庭的两位成员那样不离不弃,家庭秉持的信念继续生生不息,观众虽然不会开怀大笑,关于幸福的体验却更加深邃持久,长存心底的是更为熨贴的爱的回响。

  在中国,合家欢电影在故事设定上通常从寻常百姓的生活出发,以家庭为单位设置多个角色,以错落有致的群戏为主要戏剧点。通过角色因身份、国别、职业、教育背景等造成的戏剧冲突,来探讨成长、爱情、亲情、友情及其伴随的关爱与误解、忠诚与背叛、责任与义务、冲突与谅解等价值观念。譬如《洋妞到我家》围绕孩子出国问题展开,经由互惠生娜塔莉的介入,将拉美文化和中国文化,以及中国父母关于孩子教育的价值冲突调和起来,呼唤家庭情感的回归,表达对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的认同。可见,合家欢电影是主流电影的一种特殊形式,可以通过故事的设定,综合运用各年龄层易于接受的形式传达正能量。

  美好结局 满足观众期待

  通常而言,合家欢影片中的每个角色都有一部个人辛酸史,随着剧情的进展,困难被化解,障碍被清除,及至影片结束,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与归宿,观众也同时获得了抚慰与满足。比如《洋妞到我家》结束时,一直被妻子“压制”的丈夫事业有了转机,小孩的英语成熟流利,互惠生在中国找到了家的温暖,妻子也解决了思想上的包袱,抛下焦虑,以正确的方式对待丈夫和孩子。比如香港影片《大富之家》,一开始大儿子离婚,二儿子磕巴,女儿从国外回来带了个吊儿郎当的“假女婿”,每个人的生活都遭遇了瓶颈期,结尾一家人通过努力都找到了自己的幸福,拿到了长辈派给的红包,这种满溢着幸福感的大团圆结局正是影片派给每位观众的红包——人人有份。

  合家欢电影通常以正面的姿态鼓励个人奋斗,但它也会适度承认成年人在现实世界的无能为力,认可成年人其实也都是长不大的孩子这个事实,所以它在宣扬积极励志理念的同时,兼具社会治愈的功能。同一部影片,儿童在里面吸取经验教训,成年人则可以检讨成长的得失,在细节累积的作用下,最终汇聚成一个人人向往的主流价值。正像《愤怒的小孩》,男孩孙小傲的父母和爷爷在一系列的变故之后,重新审视和调整了生活重心,在理解、沟通与爱的基础上达成价值观的统一。可见,合家欢的潜台词就是相信爱的终极价值——爱能战胜一切,爱才是生命旅程中无往不能的通行证。

  今天的中国,随着移动互联网对生活的渗透,人际交往和沟通方式彻底发生了变化,个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感到孤独。在这种背景下,合家欢电影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尤其值得重视。希望创作者能够以敏锐的观察力和专业的态度,为观众制作出通俗不媚俗、开心有价值的好作品来。(作者系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

(责编:王鹤瑾、许心怡)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