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陈蔚直面歌剧现状:创作不能急功近利

2015年03月23日08:24  来源:北京青年报
 
原标题:导演陈蔚直面歌剧现状:创作不能急功近利

  原标题:导演陈蔚直面歌剧现状:创作不能急功近利

歌剧《伤逝》剧照 摄影:崔峻

  昨天,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出的歌剧《伤逝》亮相上海大剧院。而上个周末,歌剧《伤逝》在鲁迅的故乡绍兴演出。与此同时,大型原创音乐剧《锦绣过云楼》于3月20日和22日在上海文化广场亮相。5月份,中国音乐学院原创音乐剧《或许明天属于我》将在解放军歌剧院首演。陕西歌舞剧院的原创歌剧《大汉苏武》将亮相国家大剧院的歌剧节和天津大剧院。担任这四部歌剧、音乐剧导演的是近年活跃在我国歌剧和音乐剧舞台上的导演陈蔚。这四部作品是她两年来最重要的艺术成果。此外,陈蔚导演的音乐剧《青城》曾经在英国爱丁堡艺术节上演,广受好评。但是,陈蔚对中国歌剧的现状并不满意。在绍兴和上海忙着排戏的陈蔚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时说:“中国歌剧的发展需要各方面都有一个对艺术负责的心态,不要太急功近利。”

  呼吁:“艺术家有时候受制于甲方,我说的甲方是一些领导,或者是地方院团的各种条件,不要太急功近利”

  北青报:中国歌剧近几年表面上看发展不错,很多地方都在排歌剧,您觉得中国歌剧发展现状如何?

  陈蔚:我觉得现在中国的歌剧发展中,大型歌剧太多了,多元化的势态不够,所以我对《伤逝》这样的歌剧特别关注,或者说想把它的特点体现出来。中国歌剧一定得有人比较少的抒情歌剧,也应该有小型的室内歌剧,还应该有我们现在舞台上没有的独幕歌剧。一定要往多元化的态势上去走,也不能完全都是西洋化的歌剧,得有民族风格的歌剧。中国歌剧需要有一个多元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的生态。

  北青报:您觉得中国歌剧发展中的问题原因在什么地方?

  陈蔚:剧本是核心。我觉得现在中国歌剧的发展还是创作问题,是一度创作的问题,是剧本和音乐的问题。我们需要伟大的编剧和伟大的作曲家加入到我们歌剧队伍里来。如果我们这个时代不能出伟大的歌剧编剧和伟大的歌剧作曲家,就没有伟大的歌剧导演,也不会有伟大的歌剧演员。在创作的规律和题材的把握上,我们不能再做急就章了。但在歌剧发展的道路上,有时候不都是艺术家的问题,因为艺术家有时候受制于甲方。我说的甲方是一些领导,或者是地方院团的各种条件,因此在歌剧创作上,不仅艺术家的心态和方法要对,有些地方的领导也要有一个正确的心态与正确的方法,不要太急功近利。作品能不能缓一缓打磨一下、修改一下再拿出来?中国歌剧的发展需要各方面都有一个对艺术负责的心态。一部歌剧经过修改打磨使其更精致地出现在观众面前,不仅让观众能够看到真正高水准的歌剧创作,也能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否则,拿出半成品或急就章的创作,就会误导观众。

  痛心:“实际上能够胜任歌剧表演的毕业生已经断档”

  北青报:现在很多歌剧在排演时导演都感到演员不太会演戏,您作为音乐学院教表演导演的教授,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陈蔚:实际上能够胜任歌剧表演的毕业生已经断档。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王静、梁宁、殷秀梅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毕业生,他们真的是很全面的。这不是音乐学院给的,是他们小时候学过这个学过那个或者是他们自身的素质造就的。那个年代中国民族歌剧的演出很注重表演和身段。只能唱不会演或者在舞台上完全不能动,是不符合标准的。在歌剧《伤逝》中扮演涓生的莫华伦是唱了一辈子歌剧的中国三大男高音之一,对表演非常重视,他是年轻演员学习的榜样。在音乐剧《锦绣过云楼》中扮演女主角的吕薇在舞台上很自如,能唱能跳能演。她在舞台上变现出来的那些东西不是音乐学院给的,而是她自身在越剧团长大,是她的家传。

  北青报:您觉得现在有些音乐学院毕业生为什么表演基础较差呢?

  陈蔚:我认为跟现在的风气有关系。这些年一些教声乐的老师们太注重声音了,认为西洋歌剧就是唱,非也!我在德国看歌剧,歌剧演员在舞台上抱着喷火器唱咏叹调,在舞台上连滚带爬,真的不只看声音。有些人对歌剧表演的理解是有误差的,我是极力呼吁要注重表演。我希望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执着:“我不看总谱就无法排练”

  北青报:在歌剧演出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有很多其他门类的导演执导歌剧,您对这样的现象怎么看?

  陈蔚:从我个人来说,我是欢迎各行各业的导演参与到歌剧导演当中,包括当年张艺谋在太庙导演《图兰朵》。各行各业的导演参与歌剧,就会有更多的人关注歌剧。但歌剧毕竟有它自身的规律,尤其是音乐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我希望更多的懂音乐的年轻导演能够参与到我们歌剧导演的行列里来,把歌剧导演行业的专业性建立起来。

  北青报:您是执导歌剧和音乐剧的中国导演中为数不多的看着总谱工作的,您对导演看总谱怎么看?

  陈蔚:作为我来说,我不看总谱就无法排练,我认为歌剧所有的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都是体现在音乐上,它是以音乐为轴心来辐射的。如果没有音乐,或者读不懂音乐很难排戏。我也常常思考,音乐的视觉形象是什么?比如我们排演古典歌剧,甚至是排《伤逝》,我无法见到作曲家本人,但是我从他的总谱里能了解他想什么、要什么。《大汉苏武》的作曲家郝维亚对我在音乐上的修养和音乐视觉形象的把握很信任,我们在创作中就更能趋于准确。歌剧是以声乐为核心的,如果导演不了解声乐、不了解音乐结构,在排戏的过程中会有一些麻烦。所以,如果不看总谱排练我就很困难,但也许有些导演是可以的。

  尊崇:“《伤逝》什么时候都不过时,就是经典”

  北青报:歌剧《伤逝》是已故作曲家施光南30年前创作的歌剧,为什么您现在又把它拿出来再演?

  陈蔚:中国歌剧舞剧院想复排这个戏,歌剧团田彦团长推荐。我一听太喜欢了,本来这就是一个中国歌剧里程碑式的作品,在学校的时候我就给学生们排过片段,剧中的唱段也是学生们经常演唱的,很熟。但全剧没有排过,我拿到剧本,拿到原来的流水谱、钢琴谱、总谱,我一看傻了,人少戏大,完全跟我们原来想象的不一样,1981年和1983年演出的资料也没有,只有一个CD的资料。本来我们觉得反正这个戏就俩人,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压力很大。

  北青报:您觉得这个戏什么地方吸引您?

  陈蔚:首先是文学上的成功,鲁迅先生的小说让我震撼。当年的两位编剧王泉和韩伟对小说真是深入研究了,我看到的流水谱就是当年的记录,它的每一句舞台提示和歌词都是精雕细琢的。当年施光南完全参与了剧本创作,在他们的“小平房”弄了八个月,边排边改,整个音乐的创作非常完整。从序曲、间奏曲等,把所有的歌剧音乐形式都涵盖了。合唱、伴唱、无伴奏的合唱、重唱、宣叙调、咏叹调等都非常打动人,宣叙调写得如此之好,让你越听越喜欢。作曲对中文四声的解决和对情感的把握,完全没有洋腔洋调的痕迹。所以说这样的创作什么时候都不过时,就是经典。

(来源:北京青年报)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为民族复兴创造良好人口环境(人民时评)
  2. 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公告
  3.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4. 全国政协委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
  5. 人民网评:要始终坚持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