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民捐出400余件清代民国时期诉讼档案

2015年03月26日13:51  来源:南京日报
 
原标题:镇江市民捐出400余件清代民国时期诉讼档案

  在200多年前的清代嘉庆年间,镇江人是如何打官司的?那个朝代,诉讼状纸是什么样的?具有时代特色的这类档案,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风貌?

  近日,镇江市民孔繁秉将家中收藏多代的一批家族诉讼档案(包括清代、民国时期的诉讼档案),捐赠给镇江市档案馆永久收藏。

  档案里有些啥?

  这批诉讼档案均为纸质档案,记载内容由诉讼人和官府文书用小楷在宣纸上工整书写。尽管最早时间距今已有200余年,但这批纸质档案仍保存完好,品相不错。

  该市档案局征集编研处处长魏志文介绍,这批档案共计495件,时间跨度从嘉庆九年(1804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1958年,包括清代档案433件、民国档案52件、新中国成立初期10件。其中,最珍贵的是清中晚期的诉讼状纸。它们是民间呈递的状纸,带有封面和封底,直接在宣纸上书写,格式相对规范。

  档案涉及哪些内容?

  这批档案涉及的内容,比较完整地反映了清中晚期诉讼文书格式、衙门办案情况、民众司法意识,以及当时的经济发展、风俗人情,对于研究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魏志文介绍,经过工作人员对档案的初步阅读,发现诉讼的主要案件都是道氏家族所涉之案。道某是中心人物,他的父亲娶妻严氏,生四子。他是长子,三子被他逼服鸦片,早年亡故。

  200多年来如何保存?

  说起这批历史档案的保存经历,孔繁秉说经过家族多代妥善保存,才得以完好至今。这批档案是其母亲祖上留下来的文书档案,因为母亲祖上有人在清代丹徒县衙里做文书工作,因此有机会保留下这批诉讼档案。

  孔繁秉家原来住在镇江市中华路打索街,是祖传的一处老房子。房屋拆迁之前,家人将这批档案用纸包住,扎成两捆,放在屋子正中间的大梁上。至自己这一代,这批历史档案已经历了六七代人之手。

  为何想到将它们捐赠给市档案馆收藏?孔繁秉说,老房子拆迁后,他曾一度想将它们当作废纸卖掉。幸亏市档案馆征集编研顾问王礼刚看到了这批档案材料,让他先好好保存,并叮嘱不要随意处理,然后由他与市档案馆联系,再经征集编研工作人员上门多次阅看这批档案,双方再三磋商达成征集意向。

  孔繁秉的此次捐献,为民间向国家档案馆捐赠起到了示范作用,也表达了对文化的敬重和对名城的热爱,该市档案馆近期将把它们制成电子档案,既方便市民和研究者调阅,也可避免实物档案在阅看时被损坏。

(来源:南京日报)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为民族复兴创造良好人口环境(人民时评)
  2. 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公告
  3.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4. 全国政协委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
  5. 人民网评:要始终坚持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