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岁失明老篾匠50年的编织生涯:手艺失传太可惜

2015年04月14日18:33  来源:中国侨网
 
原标题:72岁失明老篾匠50年的编织生涯:手艺失传太可惜

72岁失明老篾匠50年的编织生涯:手艺失传太可惜

罗吉通在编织蔑器。 曹碧波 摄

手工编织的蔑器。 曹碧波 摄

  中新网郴州4月14日电 (通讯员曹碧波)14日下午,在郴州市苏仙区马头岭乡太和村村民罗吉通的家中,新剖开的竹片整齐地摆放在堂屋一角,淡淡的竹香弥漫着整个屋子。

  “虽然我眼睛看不到,但是凭记忆我还是能够编些常用的蔑器。”罗吉摸索着编织竹篮。他脚边精致的箩筐、簸箕成品见证了他的手艺。

  今年72岁的罗吉通,从20多岁开始学习编织蔑器,凭着一股子钻劲儿自学成才,经他的一双巧手编织的蔑器,不仅平整精致,而且牢固耐用,深受当地人欢迎。

  2003年的一场医疗事故导致罗吉通双目失明,但凭着近50年积累的娴熟手艺,他不用眼照旧能编蔑器。虽然动作跟以前比起来要慢很多,但是用罗吉通的话说,编织蔑制品是自己生活中最大的乐趣。

  “那时候,蔑器在农村有市场,加上家里穷,我就靠晚上熬夜编织蔑器补贴家用,一个通宵可以编四、五个箩筐,但是蔑器活不好做,刚开始学编织时,手被竹篾割伤是经常的事。”罗吉通下意识地把布满老茧的右手伸出来,手背上还能隐约看到大大小小、颜色深浅不一的疤痕。“千学万学,莫学蔑竹。学了蔑竹,伤了手脚。”当地这几句俗语,就是用来形容篾匠手艺人的艰辛。

  据罗吉通介绍,蔑器要做得好,选合适的竹子很重要。通常两三年竹龄、表面粗糙的竹子是上等原料。一根完整的竹子,需要不断对剖变成极细的篾片及篾丝,然后或编或织或拉或穿,才能编织出各种篾制品。

  编织蔑器在中国是门古老的手艺,据史料考证至今已超过2000多年。罗吉通介绍,上世纪70、80年代,蔑器曾风靡一时,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蔑器逐渐被塑料制品和不锈钢制品所替代,慢慢淡出市场。“又辛苦又不赚钱,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这门手艺,手艺失传就太可惜了。”谈及这门跟了自己一辈子的手艺,罗吉通显得忧心忡忡。

(来源:中国新闻网)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为民族复兴创造良好人口环境(人民时评)
  2. 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公告
  3.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4. 全国政协委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
  5. 人民网评:要始终坚持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