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弟子忆廖静文:去世前还商量徐悲鸿诞辰事宜

2015年06月18日10:54  来源:京华时报
 
原标题:徐悲鸿弟子忆廖静文:去世前还商量徐悲鸿诞辰事宜

  昨天,北京市文物局对外发布消息:北京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徐悲鸿先生的夫人廖静文女士于2015年6月16日19时0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得到廖静文去世的消息时,当年受教于徐悲鸿的杨先让很错愕,“这两天一直在廖先生家商量‘纪念徐悲鸿诞辰120周年’的相关事宜,她跟我们聊天的时候精神状态还特别好,没想到就突然离开了”。徐悲鸿长孙徐小阳称:“祖母走得很安详。”据了解,治丧委员会由北京市文物局牵头,正在与廖先生家人共同协商追悼事宜,廖先生的女儿徐芳芳将于本周五从国外归来。

  突然离世 中午外出就餐晚上溘然长逝

  据某拍卖行工作人员透露,廖静文去世的前一天,他们还带了徐悲鸿的一幅作品前往廖先生家请其鉴赏,“当时她很高兴,也很健谈,没想到走得这么快”。

  第一时间得知廖静文去世的杨先让告诉京华时报记者:“听到消息时,我很错愕,因为这两天一直在廖先生家商量‘纪念徐悲鸿诞辰120周年’的相关事宜,她跟我们聊天时精神状态还特别好。”杨先让家里的桌子上还有一盘从廖静文家摘回的杏,“她家院子里有一棵杏树,这几天正好熟了,她一定让我带些回来分享给大家”,87岁的杨老在电话的那头数度哽咽。

  徐悲鸿的长孙徐小阳也没有料到祖母走得这么快,“家里人都毫无察觉,中午还一起出去吃饭了。晚上祖母吃了几个水饺,喝了一口汤,之后一口气没上来”。在徐小阳看来,祖母的一生很伟大,“她是一个值得敬佩的老人,对后辈很好,为了我祖父的艺术,为了弘扬祖父的精神,祖母投入了一生的精力”。徐小阳觉得,祖母是后辈们的榜样。

  生前遗憾 未见纪念馆新馆模样

  得知廖静文离世的消息后,好几拨记者来到位于新街口的徐悲鸿纪念馆。这座廖静文生前倾尽心血的扩建工程还未完工,大门紧锁。侧门的一位门卫称,纪念馆还没有工作人员来上班,“还是一具空壳,水电等基础设备都没开始弄”。

  1953年,徐悲鸿逝世的当天,徐夫人廖静文将位于东城区东受禄街16号的故居捐献给了国家。1954年,以故居为基础的“徐悲鸿纪念馆”成立了,这是新中国第一座美术家个人纪念馆。1966年,北京地铁开始修建,恰在地铁线上的徐悲鸿纪念馆被迫拆除。1973年,在周总理“重建徐悲鸿纪念馆”的指示下,新馆开建,历时十余年,最终于1983年正式向社会开放。2013年,再次拆除,在原址上扩建,新馆占地面积为51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10885平方米。

  尽管项目主体已落成,但离开馆还需些时日,“目前所有作品都寄存在首都博物馆,运过来清点要花不少时间。”徐小阳说,祖母一直盯着这个馆的进展,“今年恰逢徐悲鸿诞辰120周年,她本来特别希望能够在这个时间节点上举办开馆展,遗憾的是还未等亲见新馆最终的模样,人已离去”。

  人生轨迹 因为爱情 她穷其一生去守候

  廖静文生于1923年,湖南长沙人。1939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管理员。徐悲鸿和蒋碧薇解除婚姻关系后,1946年,廖静文与徐悲鸿结婚。同年8月,徐悲鸿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偕她北上居住在北平。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因患脑溢血病逝。廖静文和徐悲鸿在一起生活的时间仅7年多,但这对年龄相差28岁的伉俪却感情深厚。

  徐悲鸿去世时,廖静文只有30岁。为了完整保存徐悲鸿的作品,她将其遗留下的1200余幅作品,及徐悲鸿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和近代著名书画1000余幅、图书、图片、碑拓等万余件全部捐赠给国家,并捐出了北京的一套公寓,后被设立为徐悲鸿纪念馆。

  多年后,有记者再次提及那些价值连城的作品时,她曾说:“我觉得除了悲鸿,什么对我来说都不宝贵了。既然悲鸿没有了,我就没有必要要这么多东西,这是我当时的心情。”当时也有不少好友劝她,儿女还小,应该考虑自己和孩子今后的生活问题。况且悲鸿在许多画里都写了“爱妻静文”的字,应该为自己留下一部分。而廖静文在《徐悲鸿一生》中写道:“这些作品和藏品耗尽了悲鸿毕生的心血,凝聚了他对国家和人民深沉的爱。我能据为己有吗?不能,决不能!”

  采访过廖静文的记者都有这样的感慨,说起徐悲鸿时,廖静文就像回到了20岁。尽管一生坎坷,但如果有来生,她曾说还是希望再次遇见徐悲鸿。在徐悲鸿逝世50周年时,她说,希望离世以后可以和徐悲鸿在“黄泉”相见,“我会靠在他的胸脯上,向他诉说我这几十年来是怎么度过的,是怎么想念他的,我要把我的痛苦都告诉他”。

  业内追忆

   陈履生(国家博物馆副馆长)

  生前积极支持国博工作

  陈履生与廖静文先生多会面于公共场合,“在很多展览和活动上都能见到她,很支持晚辈的艺术工作。”陈履生透露,在展览上,极少听到她发表讲话。

  陈履生感谢廖静文生前支持国博的工作,“她为国博西大厅‘愚公移山’巨型浮雕的建设给予支持并提出了宝贵意见;2014年8月她出席了徐悲鸿先生的学生任梦璋的展览开幕式,这是她最后一次来国博”。

  杨先让(中央美术学院原教授)

  她是徐悲鸿艺术的“守护神”

  恩师徐悲鸿离世后,杨先让和徐家依旧走动频繁。杨先让感慨:“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前辈,她的一生都在为徐悲鸿的艺术而奔波。在徐悲鸿去世后,她亲力亲为组织大型回顾展、出版文献资料,筹备徐悲鸿纪念馆、研究院,费尽心血”。

  在杨先让看来,廖静文是徐悲鸿艺术的守护神,“在徐悲鸿人生最低落的时候,廖静文陪他走出低谷;徐悲鸿离世后,又捐出遗作,保全了作品、藏品的完整性;后来去北大学习,完成《徐悲鸿一生》”。面对徐悲鸿赝品,杨先让说:“廖先生生前恨不得在徐悲鸿每一幅作品上摁上手印”。

  任梦璋(鲁迅美术学院原油画系主任)

  廖先生践行了徐院长的遗愿

  81岁的任梦璋最后一次见廖静文是在他的个人大型回顾展上,“我当时没想到她会来,因为展览之前,老先生摔了一跤,但她最后还是坐着轮椅过来了。”任梦璋很难过,“我没有想到上一次展览是最后的离别,她和徐院长一样,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

  在任梦璋看来,廖静文最大的贡献是践行了徐悲鸿的遗愿,“发扬了徐悲鸿所倡导的艺术要讲求‘至真、至善、至美’,她一直在努力传播徐悲鸿的精神”。

  京华时报记者 易小燕

(来源:京华时报)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东京奥运会今日看点:中国队向女子蹦床金…
  2. 初心砥柱天地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3.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发布一批干部任前…
  4. 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5. “祝融号”火星车累计行驶708米!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