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媒体联播

北青报:《捉妖记》真的适合孩子们吗?

崔巍

2015年07月27日08:51    来源:北京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捉妖记》真的适合孩子们吗?

  前几天《捉妖记》票房破6亿元的时候,片方推出过一个庆贺海报:井柏然一脸柔情地抱着卖萌的小妖怪胡巴,上面配文写着“有胡巴麻麻在,天天都是六‘亿’儿童节”。海报看起来特别亲民和善无公害,正和片方营造的影片形象一样,是一部老少咸宜、适合合家观赏的电影,尤其是还突出了该片主打的受众群体——儿童。正值暑假,无数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就在这样的宣传口号鼓惑下走进影院,期待着与萌妖们的亲密接触。如今该片票房一路走高冲破10亿元,可想而知还会有更多的孩子成为它的观众。然而,《捉妖记》真的适合孩子们吗?

  微博和微信朋友圈上都可以看到这样的观后感:“影院里的小孩子哇一下都哭了”、“我旁边的小男孩哭着说‘不要不要’”、“小朋友吓得嗷嗷哭”……这些场景基本都出现在同一个段落,就是厨子用种种手段意图烹调胡巴的时候。更有甚之的是,当胡巴经受住油炸、清蒸等考验而大难不死,厨子竟想出了用活吃猴脑的办法来吃掉它,影片这时还以画外音方式对这种野蛮饮食进行解说,如“活吃妖脑是大补”云云。难怪作家廖伟棠撰文称这部看似极萌的影片有着“残忍”的另一面,而且在某些暴力场景之外,它所宣扬的党同伐异的价值观也值得推敲,即廖伟棠所哀叹的:“所谓文明时期的人类,对异类的同情心已经降至无。”

  没有分级制度的中国电影常常会给未成年人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乃至误导或是心理伤害,但是如果说当年有小孩看《金陵十三钗》之类电影被吓哭,还只是因为少数家长的无知而能得以预防的话,像《捉妖记》这样把不适于儿童的内容隐藏于合家欢的表象之后,则显然有着更大的危害性。更可怕的是,这些东西看起来并非为了吸引眼球、追求经济利益故意为之,假如是那样,也还比较容易察觉和防范,或通过舆论谴责及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制止,但拍摄者、表演者甚或观众对此的态度更大成分却是不以为然,大家都觉得“这个没什么呀”。目前能像廖伟棠那样看出并指出问题的人不多,即使偶尔有网友说上一句,也马上遭到回击:“怎么就残忍了?你是有多脆弱?”

  觉得没什么,那是因为你是成年人,可是还没有任何社会经验和鉴别能力的孩子,他确实就是这么脆弱!你习以为常的嘲讽、欺骗、攻讦等等行为,都会给他带来深深的恐惧与困惑。再想想之前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果宝特攻》等在儿童观众间颇受欢迎的动画片也都出现过类似问题,其原因就是身为成年人的创作者并没有真正考虑到孩子的心理状态、欣赏水平和接受能力,只是想当然地从自己的思维和体验出发,这样不负责任的态度自然难免各种错误与疏漏。

  在这个网络极为发达、信息无从筛选的世界里,彻底暴露于其中的孩子本来就已是易受伤害的弱势群体,如同10岁的儿子前些天好奇地问我“为什么大家都在说优衣库”,我一时实在不知该如何作答。那么,声称是在为孩子创作的文艺工作者们,能否请你们再多用一点心?给这些稚嫩的幼苗撑起一把安全而温暖的大伞好吗?

  文/本报记者 崔巍

(责编:易潇、许心怡)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