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实的《白鹿原》与丁玲的“一本书主义”--文化--人民网
人民网

陈忠实的《白鹿原》与丁玲的“一本书主义”

2016年05月05日10:54    来源:北京晚报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推荐
  • 字号

  ■ 遐迩

  陈忠实去世了,没有见过他的人再也见不到他了,见过他的人从今往后也只能怀念了。

  说起陈老人们记得的似乎只有获得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白鹿原》,其实,他的小说《信任》获1979年全国短篇小说奖,《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获1990-1991年全国报告文学奖。但是,《文学报》前主编陈歆耕说“新时期文学有《白鹿原》和没有《白鹿原》高度是不一样的”,而且,陈忠实是“人品文品俱佳”的。我国学者范曾评价说,“陈忠实先生所著《白鹿原》,一代奇书也。方之欧西,虽巴尔扎克、斯坦达尔,未肯轻让。”西方学者评价说,“由作品的深度和小说的技巧来看,《白鹿原》肯定是中国当代最好的小说之一,比之那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并不逊色。”

  或许,对《白鹿原》的赞誉过高了。但是,在我国每年生产上万部长篇小说的今天,茅盾文学奖至今已颁发9届已有40多部长篇小说获奖,人们仍然记得《白鹿原》,足以说明《白鹿原》是中国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在人们爱用“著作等身”赞誉作家成就的当下,作为著名作家没有几部几十部长篇小说是说不过去的,然而,陈忠实的长篇小说仅《白鹿原》一部,即使加上其他作品也算不上“著作等身”,但是,这并不影响陈忠实是著名作家的美誉,因为作品数量往往与作品高度不是一回事,现在的网络文学作家中也许就有“著作等身”者,却没有一部作品获得茅奖。同样,鲁迅也没有创作过一部长篇小说,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却几乎无人能及。

  有《白鹿原》这样的长篇小说一部足矣,太多了也是一种浪费。由此,有评论说,上世纪50年代作家丁玲曾经提出过“一本书主义”的观点,也就是作家要认认真真写出一本足以传世的好作品,而不必追求在作品数量上你追我赶搞大跃进。其实,“一本书主义”不是丁玲的原创,丁玲只是“转售”者和为此接受批评的人。丁玲在多种场合说过类似的话:“苏联作家爱伦堡认为:作为一名作家,就是应该向读者献出自己最好的作品。鞋子要一百双差不多的,不要只有一双好的;而作家的作品相反,不要一百部差不多的,只要有一部好的也行”。也许有人不理解,创作不是多多益善吗?

  事实上,文学创作还真不是多多益善,如果是能提供多种艺术享受的,或许还能将就着看,但一个人创作的作品下一部作品总有上一部作品的影子,或思想方面,或艺术方面,有水平提高的,也有不如上一部的,作品都是精品的作家没有。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能创作一部让人喜欢看又有价值的作品就很不容易了,多了就有浪费别人时间的嫌疑了。况且,即使你创作了无数作品,但真正流传下来的也是最优秀的作品,对作家来说,没有流传下来的作品差不多都是“白创作”了。陈忠实只创作了一篇长篇小说《白鹿原》就够了,曹雪芹创作了《红楼梦》也够了,丁玲创作的不是一部长篇小说,但最著名的除了那本早期的《沙菲女士的日记》,其余的都几乎“大浪淘沙”了。创作一本书,可能无法养活你一生,但在多数人都是业余创作的情况下,也“无伤大雅”。

  陈忠实走了,很多人都在纪念他。我以为,作家们和文学爱好者在纪念陈忠实时,也应该学习学习丁玲的“一本书主义”,作为一名作家,就应该向读者献出自己最好的作品,哪怕一部也好。陈歆耕说得好,一个写作者,如果一辈子能够写出一部,让人搬家时不愿舍弃的书,也就该满足了。我的感受也一样,要达到这样的标准,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家好当,但写出一部好书一篇好文章难,更别说是一部传世的作品了。所以,我们应该好好纪念能创作出好作品的优秀作家。陈老,一路走好。

(责编:欧兴荣、陈苑)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