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戏剧演出

“传统与传承——京津冀杂技精品节目展演”举行

2016年05月06日11:17 |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小字号

人民网北京5月6日电  伴随着中幡震撼的响铃声、空竹悦耳的翁鸣声和钢叉炫目的飞舞,由北京市文联、天津市文联、河北省文联主办的大型杂技专题演出“传统与传承——京津冀杂技精品节目展演”5日晚在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上演。现场千余名观众对《舞中幡》《雨轮子》《飞叉》这些在演出市场已不多见的杂技表现形式以及《诗画韵—蹬伞》《假面怪人—拍球》《圣斗—地圈》《舞空竹》《中华雄风—蹬人》等创新节目,惊叹不已。

自去年起,主办单位不断创新文艺活动的载体与表现形式,精心组织,经过一年多的筹备,京津冀三地的中国杂技团、北京杂技团、中国铁路文工团曲艺杂技团、北京国际艺术学校、天津杂技团、河北省杂技团、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沧州杂技团以及上海杂技团、长春市杂技团的近百位演员全情投入,精选了近年来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十余个优秀创新节目参加展演。

此次展演由“传统”和“传承”两部分组成。“优秀的传统杂技是现代杂技的根基,但二者不是纯粹历史的接力关系。”北京市文联党组副书记刚杰说。参加这次展演的很多节目都曾在国际赛场上摘金夺银,杂技艺术工作者们始终秉承“杂技艺术走进人民群众”的服务理念,展演节目还将深入到社区、学校进行慰问演出,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其中,天津杂技团的《顶花坛》就是近年来的创新节目之一。“耍坛子”这个节目极其古老,中国自古有用陶制瓦盅酿酒和保存谷物的传统,美酒酿成或谷物丰收之后,先民们情不自禁地将这些陶制的坛子、盆等抛在空中,再以手接、头顶、肩传,形成一系列高难技巧,变为“耍坛子”的杂技节目。而创新后的顶花坛,表演中融入了杂耍及跟头技巧,丰富了传统“顶花坛”的技巧内容,突出技艺的同时不失现代感,让观众强烈地感触到传统创新的魅力。

柔术是所有软功类节目中的根本,因其不需要借助任何外力而成为最古老的表演形式之一。而中国杂技团近年来编创的单人柔术《青狸》则将力与美恰到好处地结合。从古至今,大家对狸的认识是一种妖娆狐媚的动物,而这一点正好与柔术的特点相契合。柔术功底的张力,舞蹈唯美的姿态,二者结合给观众一种美轮美奂的视觉效果。它不仅需要演员具备超强的柔韧性,更加需要演员具备驾驭舞蹈并将舞蹈的精髓传递给观众的能力。

铁路杂技团的《假面怪人》,首次将剧情与实效有机结合,采用当下国际最流行的现代音响表现形式,表演者自身隐藏于具象思维之下,以最短的时间给观众舞台展示,让观众感到新奇的同时更深刻体会创新杂技的传承变化。

“我们举办这次展演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以讲故事的形式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们关注喜爱进而关心杂技这门艺术。”北京杂协主席李恩杰在谈到杂技的发展变迁时说,“在诸多艺术门类中,杂技演出是最为复杂的,一方面由于大量道具的运送,一方面也由于受场地、排练等多种客观限制,但是杂技创作源于生活,作为杂技艺术工作者更有责任让这门古老的艺术走进人民大众。”(程钰)

(责编:王鹤瑾、黄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云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云台》主演谈如何解锁历史人物
  • 王千源:别丢掉,对表演的热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