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悲思难抑:冯其庸先生与人大国学院

孙家洲
2017年01月23日13:53 |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小字号

2017年1月22日下午,得知冯其庸先生于午间仙逝的噩耗。尽管思想上有所准备,但是,依然抑制不住悲从中来!

我有幸认识冯先生,始于人大2005年创立国学院。当时,人大的领导决定礼聘已经退休10年的校友冯其庸先生担任首任院长。我被任命为常务副院长,在冯先生的指导之下负责主持学院的日常工作。在冯先生的任期之内,我得以追随左右,目睹了冯先生为了国学院的成立与发展所做出的无私奉献与杰出贡献。时隔十年有余,许多场景依旧历历在目。

“国学院一定要用重金聘请名师授课”

这是国学院在成立之初,冯其庸先生明确提出的要求。人大成立国学院,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关注,但是,在成立之初,国学院的在职教师,仅仅只有七位,远远不能胜任培养国学人才的要求。冯先生与各界人士多方沟通,人大领导也给予了引进人才的特殊支持,但是,在短期之内要改变教师队伍人才不足的局面,谈何容易!冯先生为此而多方筹划。

首先,冯先生提出要聘请有学术成就和学术影响的退休老先生来国学院授课。这就是国学院四大“特聘教授”的缘起。这四位先生是:庞朴、傅璇琮、韩兆琦、王炳华。他们在历史与哲学、古代文学、西域考古学的领域内,都有很高的造诣与声誉。冯先生提出的设想是:要请几位老先生真正进入人大,要给学生讲课、指导研究生,起码要给学生搞学术讲座。几位老先生的加盟,确实让学生可以领略名师风采,有效地提升了国学院的教育质量,提升了学术影响力。

其次,冯先生提出,要不惜用重金请在国外工作的知名学者到国学院任教。北京大学的荣新江教授适时地给我们推荐了在德国、美国、日本工作了16年的沈卫荣教授。冯先生当机立断,对我说:“荣教授推荐的沈卫荣,我们要不计成本聘请过来”。在冯先生的运作之下,沈卫荣教授成为国学院“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的首任所长。引进一位杰出人才,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后来在引进乌云毕力格、王子今等著名教授时,冯先生的态度也都是全力支持。他说,为了引进人才,多花钱是值得的。

再次,冯先生提出要办好高质量的“国学论坛”。同样也要舍得花钱,请到真正的名师给学生搞讲座。他说:多付讲座费,是对学者的尊重,是表达国学院对学术和学者的敬重。2005年12月14日下午,“国学论坛”举办了开坛仪式。此时,距离国学院正式挂牌的10月9日,仅有两个月的时间。我们邀请庞朴先生以《谈“无”说“玄” 》为题做了首场报告。冯先生亲自到场致辞。现场气氛热烈,京城内外多家媒体广泛报道。人大“国学论坛”的美誉,得到广泛的传播。另外一次带有轰动效应的论坛,是2006年11月6日晚,叶嘉莹先生做了一场题为《小词中的儒学修养》的精彩学术报告。整个会场座无虚席,后来的同学由于没有座位,有的干脆坐在地上,有的一直站在后面,82岁高龄的叶先生讲得精彩投入,同学们听得聚精会神。我们的院长冯其庸先生不仅参加了这次国学论坛,还作了发人深思的点评和总结。

课程体系由冯先生奠定基本框架

国学院的课程设置,经历过“三上三下”的讨论,人大校内外的教授和领导,都曾经贡献过各自的智慧。在我的记忆里,最核心的课程设计思路是由冯先生提出和完善的。这里面涉及到两个基本问题:一是要多设置经典研读课。冯先生是把自己青年时代在“无锡国专”读书的经验移植过来的。他非常明确地指出:“通论”和“概论”之类的课程要少设,要力争把重要的经典逐一开出“解读”课程。让学生直接接触经典自身。在这个基础之上,国学院出版了“国学经典解读”系列教材。由此形成了有特色的教学体系。二是要让学生走出去,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就是国学院师生“游学”的缘起。“游学”成为国学院师生津津乐道的“教学特色”,而为其他学院的同学所艳羡。

这也是冯先生的明确要求。在设置经、史、子、集的四个研究室得同时,冯先生发起成立了“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这既是冯先生晚年亲身参与西域探险与研究的学术兴趣和学术追求之所在,也是他“大国学”理念的重要体现。在这个领域,冯先生所作出的努力与贡献,北大的荣新江、朱玉麒以及人大的沈卫荣、孟宪实等教授,都有专文论及。此处不再赘述。沿袭至今,西域研究依旧是国学院的学术优势之所在。饮水思源,冯先生的开创之功,后人自当铭记而不忘。

在这里,我还要介绍的是另外一个情况:在国学院创立之初,我向冯先生提议要加大对简牍学的关注和投入。冯先生表示完全同意、大力支持。他郑重地说:在这个领域就委托家洲你全力来做。我向冯先生推荐了著名简帛研究专家谢桂华先生。我们计划建立一个“简牍学研究中心”,拟聘请谢桂华先生担任中心主任。力求与“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相互配合齐头并进。随后,我和谢先生在国学院一道主办《额济纳汉简》读书会。读书会是在2005年9月25日上午正式开始的。当时,国学院还没有正式开张,所以有的媒体以这样醒目的题目来做报道:《开学在后 研究先行——《额济纳汉简》读书会开班,展示国学院的笃实学风》。很不幸的是,读书会尚未结束,谢桂花先生患病离世。国学院创办“简牍学研究所”的努力遭遇挫折。这个读书班的成果汇集为《额济纳汉简释文校正》,在文物出版社出版,成为国学院成立初期的代表性成果之一。此后,冯先生还曾几次督促我要继续努力,建成简牍学研究中心。冯先生学术理念的开放性与前沿性,在这个过程中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为了建立这个简牍研究中心,我先后与十多位著名学者做过深层交流,由于各种条件限制与环境变化,没能如愿以偿。让我愧对冯先生的委托而抱憾终身!

为筹措办学经费而尽心竭力

要高标准地办好国学院,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人大校方的财力投入之外,冯其庸先生运用他的个人影响力,努力筹措经费。若干细节,令人感动!

国学院从国家得到的第一笔专项经费一千万元,缘起于冯先生邀约季羡林先生联名上书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建议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设立“西域语言与历史研究所”,得到了最高层领导的批示支持。经过多方面的努力,财政部下拨的“西域语言与历史研究所专项经费”于2005年年底到位。

国学院创设之初的第一笔大额社会捐赠,也是冯其庸先生运用社会影响而筹得。山西晋城皇城相府集团捐赠200万元,在国学院设立了“陈廷敬国学教学科研基金”。为国学院改善办学条件,争取到了一个极为难得的机会。

冯其庸先生的高风亮节,可以从一件事上再次得到确证:人民大学聘请冯先生担任国学院的院长,是有一笔聘金的。冯先生从接受之初,就非常明确地对我说:这钱,我只是暂时保管,等到我卸任之时,一定要捐赠给国学院,用于支持学生工作。到他卸任之时,把学校给他的聘金全部捐赠出来,成立了“冯其庸国学奖学金”。国学院的学子得以继续受惠于冯先生!冯先生对于国学院,没有索取,只有奉献与贡献。在卸任院长之后,冯其庸先生依旧对国学院用情很深……

冯先生作为国学院的首任院长所做出的探索、奉献、贡献,必定彪炳千秋!我有将近四年的时间,得以追随冯先生左右,参与和见证了国学院前期发展的过程,实在是三生有幸!

冯其庸先生不朽!

(责编:陈苑、黄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云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云台》主演谈如何解锁历史人物
  • 王千源:别丢掉,对表演的热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