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最重要的一种“俗”

陈斌

2017年01月28日09:36  来源:解放日报
 
原标题:春节,最重要的一种“俗”

传承的力量:民俗常识1000例 宋卫云 著 辽海出版社

作为一本重点关注古今中外民俗的书籍,《传承的力量:民俗常识1000例》虽以提纲挈领的方式汇聚成册,但上千个民俗的浩大体量,足以令读者感受到传统力量的伟大与民俗文化的魅力。
  而其中,春节是人们过的最重要的一种“俗”。

  一种集体创造

  春节形式千变万化的背后,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对团圆内涵的自觉遵守


  民俗文化是人类整个文化的根基,是各族人民的集体创造,其内涵极其丰富、深邃。对一个民族来说,民俗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支柱,具有极大的民族凝聚力。即使在遥远的海外,共同的中华风俗坚守不衰,成为华人团结的重要标志。各民族人民之所以能够经受住历史的风风雨雨一直生活到今天,有赖于民俗文化的创造和传承。中国境内的所有民族,不论大小,都对中国文化的总体,作出了各自独特的贡献。
  在我国的民俗文化中,春节是人们过的最重要的一种“俗”。作为国内最大民俗的春节,东西南北,“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不过,尽管“调子不出乡,各有各的腔”,各地民众倒也彼此坦然接受,且各自遵循着各自的地方传统,创造性地发展出“入乡随俗”的兼容并包文化。当然,万变不离其宗,春节形式千变万化的背后,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对团圆内涵的自觉遵守。民俗就是这样,许多时候根本无须强力约束,大家却心甘情愿地遵守。
  作为一本重点关注古今中外民俗的书籍,本书通过对节日、建筑、风景、名胜、传说、婚俗、服饰、姓氏、饮食、礼仪等内容进行细致梳理,虽仅以提纲挈领的方式汇聚成册,但上千个民俗的浩大体量,足以令读者感受到传统力量的伟大与民俗文化的魅力。当然也可以断定,全世界的民俗远不只一两本书便可以轻松囊括。
  众所周知,民俗是一种生活习惯,更是社会关系的基石。没有民俗,就没有伦理秩序,当然也不会有社会。人类由最初的丛林生活得以走向社群聚居,本质上正是不断增加的民俗得到更广泛认同的结果。正是因为大家对彼此习俗利益的认同,对同一规则的信仰遵守,才可能同心协力。在相对统一的秩序里寻找彼此尊重包容的生存空间,这也是肢体力量并不占优势的人类得以从万物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所在。

  不会一成不变

  一个旧民俗的惨淡谢幕,往往相伴着一个新民俗的横空出世


  虽然现阶段我们无法读到史前民俗,但并不代表那时的民俗就是一片空白,只不过因为时间太过久远,况且那时缺乏文字记录。另一方面,民俗虽然在某一时期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但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受环境和时代等因素影响,许多民俗要么被改造后实现新生,要么被人们扔进了历史的故纸堆灰飞烟灭。
  一个旧民俗的惨淡谢幕,往往相伴着一个新民俗的横空出世。书中提到,明清时代,家里长辈逝世,子女必须守制3年。这一民俗甚至得到官方推崇,并成为考察官员道德标准的重要内容。明朝万历年间,正准备大干一番事业的首辅张居正因父亲陡然去世,按理需要回乡守制3年。最后想尽办法“赦免”了这一孝道礼节,但张居正仍旧遭到朝廷上下的道德呵斥。
  有取也有舍,民俗发展不会一成不变,哪怕是那些受到拥护的民俗,也可能因种种原因而退出历史。在春节的传统故事中,放鞭炮是不可或缺的内容。曾几何时,放鞭炮的数量常常成为一户人家经济状况的折射。但受环境影响,禁放政策日渐严厉,如今还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传递,也得到了公众的大力支持。
  除了不再放鞭炮正在成为更多地方更多群体的自发性共识,感觉年味淡化也成为了人们的新共识。也正是基于这些因素,一些地方正试图通过政策扶持方式,比如支持耍龙灯、玩花船、办灯展等活动,找回过去的记忆。
  各种风俗习惯都是一定社会历史的产物,它们开始时都被认为是在当时当地条件下最美的生活方式而创造出来流传开来的。各种民俗都有其深厚的社会历史渊源,起过一定的社会作用,绝不是偶然的。所以即使是一些落后的迷信的民俗,也有它存在的理由,甚至其中可能还包涵着科学的内核和文化艺术的成果,需要用科学的态度去谨慎地、具体地分析它们,进而批判地继承,如果其中有精华的部分便发扬之,如果其中有糟粕的部分便扬弃之,如果其中有文化艺术的部分便推陈出新或整理后演出或借鉴其艺术成就而创作新的文学艺术作品,而绝不能简单化地粗暴地否定。这也就是民俗类书籍存在的意义了。

  一道“减压阀”

  民俗的存在,如同给人们紧张的生活装上一道“减压阀”


  《传承的力量:民俗常识1000例》中有很多童年的记忆。那时一进入腊月,家家户户便忙得不可开交,如大扫除、打糍粑、打豆腐、炸丸子、做肉糕、贴对联……几乎每一项内容都得花上一整天的时间,许多时候还需要邻里合作才能完成。这也告诉我们,所谓年味,本质上是一种返璞归真与重回传统的体验。
  中国节日“主要源于岁时气节,祈求自身吉祥幸福,节日习俗以吃喝为主题,以追求健康长寿为目的,并通过饮食来实现”。也所以,中国节日“以家族、家庭内部活动为中心”,形式上突出饮食的意义,并偏重于节日的仪式感。这一切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核心,那就是通过节日仪式传达对传统孝道的尊重,也即“百事孝为先”。
  孝道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占据着无法撼动的地位,这其实是中国节日伦理本位的折射,最大功用还是在于道德教化。事实上,这一道德教化经常表现为历史各朝代上层社会的示范。总体看来,中国节日形式上偏重于家族或家庭内部,但结果则是向外的,因为孝道的遵守需要通过向外的具体言行才能得以彰显。
  西方节日“以追求生命的健康快乐为目的”,形式上“更多表现人们的互动性、参与性、狂欢性,人们将热烈的情绪发泄,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性张扬”。用句通俗点的话说,“洋节”本质上就是为自己“找乐子”。对比中国节日,西方节日形式上更偏重于户外体验,更大程度上偏重于自我情感的释放。
  无论中外民俗,均具有强大的内在道德力量,可以促使人们自发扬美抑丑。民俗通过对大众审美的规范约束,形成了美与丑的观念,并通过大力推崇向善之举,让大众从中收获快乐。民俗的存在,如同给人们紧张的生活装上一道“减压阀”。
  回望历史漫漫长河,大浪淘沙,历史上的许多民俗早就不见踪迹,比如古代服饰、发型,包括出行工具等。随着世界不断变“平”,各种文化必然在交融中发酵,或者吸收改造,或者因竞争失败走向消失。当然,这并不表明那些传承下来的民俗就一定是健康积极向上的,比如古代就开始风行的送礼之风。加拿大汉学家卜正民在《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 一书中曾有过详细记载,明代有一些官员和乡绅试图对这一陋习进行改造,比如限定礼金标准。然而,一旦这种外在约束力量出现松动,送礼之风往往又很快死灰复燃。这其实折射出对传统民俗的改造异常艰难,而改变这一陋习,无疑需要更多智慧。
  弘扬民俗传统,本质上就是提升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对文化如此定义:“文化或文明是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及其他能力与习惯的综合体。”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也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结晶”。弘扬传统文化,不可能回避民俗的弘扬。弘扬民俗,就有必要通过认识众多民俗,寻找其规律,顺势而为。有一点应该无甚疑问,那就是民俗弘扬与传承,必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责编:邹菁、蒋波)

推荐阅读

第十次文代会和第九次作代会开幕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详细】
影视|演出|艺术第十次文代会和第九次作代会开幕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详细】

影视|演出|艺术

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两周年
两年来,文艺战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乘势前进、变化喜人,涌现出一批优秀文艺作品。我们收集刊登习近平讲述过的他熟读文学经典、心系文艺工作的一些故事,以飨读者。从中能感受到重要的思想力量,体会到那份深深的文学情缘。
【详细】
名家诗会|文化名人|男神致敬父亲节|世界遗产大会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两周年 两年来,文艺战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乘势前进、变化喜人,涌现出一批优秀文艺作品。我们收集刊登习近平讲述过的他熟读文学经典、心系文艺工作的一些故事,以飨读者。从中能感受到重要的思想力量,体会到那份深深的文学情缘。 【详细】

名家诗会|文化名人|男神致敬父亲节|世界遗产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