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准备”的阅读(作家谈)

梁鸿鹰

2018年04月18日04:3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我再度想起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过的一段话。他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而且是经过精心准备的谈话,他们展示的不是别的,是他们思想中的精华。笛卡尔说的这个“经过精心准备”意味深长。“精心准备”的反面或许意味着草率、粗疏或轻浅,这无论对作者还是对读者,都是最要不得的。写作要“精心准备”,阅读同样要“精心准备”。

  随着时代的进步,特别是当人类进入数字化和网络化,阅读便利化普及化已成为广泛的事实,电脑、阅读器、手机、微信应用以及听书软件,使得阅读或准阅读变得随时随地可以实现。网上阅读或电子阅读是件大好的事情,而且信息的海量以及速度的迅捷所造成的阅读普及、延伸,不失为一种巨大的文化普惠。从面向大众进行文化分享这个意义上讲,阅读便利和普及反映了文化民主,是社会进步的一个具体表征。但数字化和网络化也导致文化传播在海量、无差别的同时,常常容易流于粗糙和轻率,使信息不可避免地变得越来越膨胀与“过剩”。网络时代文化传播的充分民主化,削平了阅读的门槛,一方面是人人都能享有随时阅读的机会,另一方面是阅读内容精华与糟粕、厚重与轻浅并列杂陈,有时极大地误导着人们的选择。

  数字化信息的海量与琐碎,极为迅速和有效地占用人们的时间,分散人们的注意力。大家在电子化网络化阅读中满足于知道更多事情,难以或不会有意识停下来思考知道以外和所知背后的东西,因为没等透彻理解,人们便会奔向下一个阅读目标。网络和数字化也不可避免地会将一些观念、思维方式、表达方式普及开来,如碎片化、拼接、轻浅、跳跃与替代等,从而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在海量信息的可能性面前,在互联网所营造的巨大空间里,在被先进科技武装起来的广袤场域中,我们唯恐落于人后,常常流连其间却无暇深思,于是在阅读中放弃“准备”,或渐渐产生了阅读无需“准备”的观念。随着那种沉下心来边阅读边在书页上写写划划的过程被省略,也就意味着边阅读边沉思,阅读时心与手、眼与头脑同时运转的机制被取消了。机器前的阅读必然会适应机器思维,鼠标、手指运动伴随着眼睛的运动,使我们常常无须走心、动脑。思维方式与机器相适应的阅读,与攻克难度的阅读,与有“准备”的阅读,在本质上已经失去了必然联系。

  笛卡尔所说的好书,展示的是思想的精华,而思想的精华作为人类进化中的精神收获,是人类在完善自身、提升自身与丰富自身过程中累积的富于反省意义的体会,理解起来注定要有难度,需要阅读者的充分准备。这种难度决定了阅读根本不可能所见即所得,而是需要倾注时间、精力,在相对安静的环境和心境下完成。不少经典之作在艺术表达上非常讲究,常常通过曲折的呈现反映作家的宇宙观人生观,或把思想隐藏于形象和细节的背后,将文本升华为具有高度形而上价值的存在。

  越是能够打败时间的作家和作品,其理解难度可能就越大。且不说但丁、莎翁、歌德和托尔斯泰及其作品,即如现代以来卡夫卡的《变形记》,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威廉·戈尔丁的《蝇王》,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农庄》等,由于它们对人类生活图景的描写采取了寓言化的、隐喻化的手法,有时夸张、变形得让人难以接受,但蕴含的人生和社会思考却更为深邃,因此也最有可能惠及不同时代的人们。有思想深度的书可能还会具有一定预见性和超前性,往往在面世的时代并不为人们看好,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显露出光芒与力量。对于这些作品的阅读与理解,没有“经过精心准备”,断然不可能实现,而且,这些作品对我们知识积累的调动,对我们思考能力的提高,无疑都极有益处。

  “精心准备”的阅读意味着主动挑战阅读的难度,自觉克服阅读的惰性,有意识规避一些花哨的新书、鸡汤文、职场秘笈或所谓成功学。经常接触舒适度高、内容浅近、甜腻平白的东西,会让你逐渐放弃思考,放弃接触超过自己理解惰性的东西。优秀思想成果看似不一定雅俗共赏,有理解难度,不一定非要教给我们一些以前不懂的东西,却能够超出一般意义上的知识提供,给我们以有益于心智的启发,这才是其真正的不同凡响之处。“精心准备”的经典之作如同设置了思想重峦叠嶂的山峰与理性九曲回环的江河,时时考验着人类的征服能力,激发着我们去攀登与自己体力不相称的山峰,赤脚涉过一个个未知的激流险滩。经过精心准备的阅读,经过对这些人类思想精华的认真消化与吸收,相信能够促使人们对历史与现实进行再思考,不断检视自己对待万物、对待世界的态度,从而去推动社会的进步与人性的完善。

  每次在机场过安检的时候总会发现,不少旅客除了手机之外,还把电脑、kindle和ipad一股脑都带着去旅行,其实,这4样东西中的随便哪一样都可以装载上千册的“书”,但这些“书”的命运如何呢?如果每个旅行的人都要求自己只带一本书,结果又会怎样?

(责编:袁勃)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办好思政课 习近平这样划重点
  2. 小小螺蛳粉做成“三个百亿”大产业(人民…
  3. 人民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深层逻辑(庆祝…
  4. 博物馆说|记录南京大屠杀唯一动态画面的…
  5. 陈金虎任常州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