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对接精准扶贫 有效释放设计潜能(设计之美·设计下乡②)

段胜峰  谢亚平

2018年04月29日04:4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精准扶贫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法宝,在扶贫开发工作中,从技术策略到价值导向和精神指引,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精准扶贫思想的指引下,设计正不断扩大其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的参与度,并日益发挥重要作用——设计师以敏锐的洞察力,以设计系统为载体,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借由产品驱动和服务驱动两个层面,重新定义设计推动扶贫开发工作的能力,让越来越多的贫困人群受益。

  激活地域传统资源

  在产品驱动层面,设计可以对现有资源进行创造性重组,从而激活传统资源的开发。就现实情况而言,大部分贫困村落都位于相对封闭的偏远地区。这些地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虽然保留了地域文化的原生性和文化资源的丰富性,但在现代商品的冲击下,那些原本养家糊口的手工技艺因未能适应新生活方式的变迁难以产生较高的经济价值,其结果是这些手工技艺逐渐式微,当地人生活也愈发贫困。

  事实上,传统手工艺包含着文化系统里的各种基因,在今天仍大有作为。面对新的生活方式和时代需求,要激活这些手工艺,就需要重新改良传统工艺和材料体系,让手工产品与现代生活及日常审美产生新的连接。为此,一些设计者尝试与当地手工艺人形成新的协作系统,在保持原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将产品创造性转化赋予当地手工生产以活力。以四川美术学院的实践为例,2009年以工业设计为主体的团队,为支援灾后重建深度参与了崇州竹编产品的改良设计,设计人员和当地手工艺人协同开发了具有现代生活品质的产品,极大提升了当地产品的竞争力。借此成功经验,随即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开启“手艺新生”项目,依据明确的文化脉络寻找地方性智慧,通过设计师、传统手工艺人协同再设计,将50项代表性传统工艺的核心资源进行调整和重新阐释。该项目300余件作品,继2015年在意大利米兰、威尼斯展出之后,又赴法国巴黎、比利时布鲁塞尔、土耳其伊兹密尔等地巡回展出,使中国传统工艺在国际舞台一展新颜。

  政府、院校、企业、媒体、设计、艺术、创意等方面形成合力,发掘原生文化与技艺,融入时代创新思路,重新接轨消费市场,从而推动以传统手工艺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得以焕发新的活力。如有的公益项目聚合各界力量,秉持“文化是连接人与人、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纽带”的理念,通过文化梳理、公众教育、融合创新、市场联结的保护模式,对傣纸、花丝镶嵌等进行系统性恢复与传承,进而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公益生态圈。

  搭建服务驱动系统

  在服务驱动层面,设计师通过新观念和新技术的运用,可以搭建新的生产消费系统以实现生活方式构建和文化塑造,激活当地文化的内生动力。在这一过程中,设计师的主要职责是,综合考量政策、商业及资本问题,将本土的实际问题与国家政策对接,赋予系统驱动力,产生接地气的解决方案。

  这方面的实践模式一直在完善。例如,重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是典型的贫困地区,山区生计资源匮乏,山区环境无法实现农业产业化。基于“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的扶贫政策类型,针对这个地区的特殊问题和现有资源,设计者通过设计链接,搭建起一种农村新供销商业模式——以新农村便利店、精准扶贫便利店、线上平台、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品牌追踪系统、农产品加工中心、智能配送中心为设计转换中的实体触点,将互联网经济、大数据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引入非网民等群体的视野,将低保对象作为利益相关者放置其中,让贫困人口公平享有科技带来的社会福祉,使设计跨越公共领域中营利与非营利的传统区隔。

  这种新型供销关系,是在大数据物联网背景下,新协同观念催生的新的“比淘宝多一公里”商业模式。它是基于不同关系建构中的信任关系,利用小型的本地资源形成一个能够自我协调的集成模式。这种新的生产和经济模式,建立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供销”关系的重叠效应。设计系统隐身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无独有偶。2009年至2017年,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先后在湖南怀化通道、邵阳隆回、新疆喀什、重庆酉阳、四川雅安、青海玉树等贫困少数民族聚集区开展“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也是构建设计系统的新尝试。项目以文化保护为目标,以发展文化产业为手段,组织来自15个国家300多人深入社区,与当地人合作完成大量文化产品开发、影像设计、原生态音乐、APP与知识平台、互动游戏、电商平台孵化等不同形式的设计与社会创新活动,建立国际协作创新平台,分享和传播不同地域文化的价值,挖掘地方资源的产业价值,参与式地促进当地居民的文化产业发展,与当地政府、企业居民实现良好的创新互动。项目通过针对性的文化创新和设计输出形式,达成文化保护以及“精神、经济”双扶贫的目标,总结确立了“造血式扶贫创造劳动就业机会”“构建地方品牌与多渠道的营销模式”“基于非遗文化知识构建新的文化传播模式与产业输出”“整合各界资源,创造社会价值”等4条经验。

  相关的实践还有腾讯“为村”,它是一个用移动互联网发现乡村价值的开放平台。它以“互联网+乡村”的模式,为乡村连接情感、连接信息、连接财富。申请成为“为村”的村庄,可以获得腾讯“为村”提供的三大支持:移动互联网工具包、资源平台、社区营造工作坊。到今年为止,全国已有超过5000个村庄加入这个项目。因为设计的植入,原有的农村产品在互联网平台获得新的增值。无论是一村一品,还是一户一案,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参与到“为村”资源平台中,为多数人设计,鼓励超低成本设计。最终,重视用户调研、强调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互动并产生情感价值的服务设计,在历时三年的平台运营过程中,不仅让村民获得有尊严的收入,还保护和传承了地方文化,让村民产生文化认同。

  扶贫是一项高度复杂且需创造性的工作,设计恰好能够起到“协调人”的作用,在政策、社群、机构和资本四方关系中,创造可持续的系统去运营。从产品到服务,从城市到农村,从商业到社会,从文化到价值,设计将会作为强有力的催化剂推动精准扶贫,修复贫困人群或贫困村落的弹性生态系统,建立协作式社会创新体系,有效为乡村发展赋能。设计的潜力已被广泛理解,更多的扶贫开发工作等待着设计领域去探索、去尝试。


  《 人民日报 》( 2018年04月29日 08 版)
(责编:冯粒、袁勃)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办好思政课 习近平这样划重点
  2. 小小螺蛳粉做成“三个百亿”大产业(人民…
  3. 人民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深层逻辑(庆祝…
  4. 博物馆说|记录南京大屠杀唯一动态画面的…
  5. 陈金虎任常州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