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新时代中国电影的国家品牌(艺文观察·“中国电影学派”大家谈 ①)

贾磊磊

2018年05月03日05:2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设计:蔡华伟

  中国电影的繁荣发展并不是电影艺术某种类型、电影产业某个领域的单向发展,而是整个电影业在创作质量、社会效益、产业结构、市场规模的全面提升。中国电影的思想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国家电影品牌的历史建构、中国电影学派的全面构筑,是中国电影未来发展的宏观目标与重要使命。建构中国电影学派体系,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提出具体的思路举措。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文化建设系列重要论述,基于国家在新时代确定的文化战略方向,在电影艺术创作领域,中国电影学派致力于建构在思想导向上具有正确性、艺术创作上具有当代性、价值取向上具有进步性、商业类型上具有兼容性、文化精神上具有民族性、表现形式上具有国际性的主流电影。

  电影精神与时代文化同构共生

  思想导向上的正确性,强调电影不能偏离中国社会发展的总体文化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要让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在中华大地上巍然耸立。电影并不是独立于社会体系之外的想象,是社会整个思想体系不可分割的部分。一部电影所呈现的精神特质,与其产生的时代文化特质同构共生。电影的叙事逻辑延续了社会的现实逻辑,是社会政治与文化精神的再现性表达。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是中国电影的社会使命所在,也是中国电影国家品牌的本质所在。

  艺术创作上的当代性,需要将符合当代中国发展现实的文化形象“植入”电影表达中。我们需要建构与传播的是能够体现这个时代特征的文化形象。电影是一种流行文化,如同京剧也曾作为一种流行文化。尽管不可能所有的电影都与中国京剧的经典剧目媲美,但我们还是期望产生类似《梨花颂》这样的作品,在保持传统艺术形式的前提下,整合当代艺术的表现元素,使传统戏曲的梅派唱腔与现代音乐的歌唱旋律相融会,使民族艺术的经典与当代流行艺术相贯通。

  价值取向上的进步性,要求讲述的故事应带有人类社会生活遇到的普遍性、先进性问题。这是一个文化多样性受到普遍认可与保护的时代,我们应当看到,不论生活方式还是价值理念,不同文化间依然既具有边际性也有共同的进步性。这种进步性,促进不同文化间相互理解、相互认同,是电影进行跨文化传播的精神旗帜。全球化时代,人类在某种意义上既是经济的共同体、利益的共同体,也是命运的共同体。现在,中国电影越来越多触及这些命题,在中国电影学派的体系建构上,对这类问题的阐述同样重要。

  电影是具有民族特征的文化产品

  商业类型上的兼容性,指中国电影在产业转型时代的中心命题是实现不同电影类型的重新组合,以及不同叙事职能的相互融合。面对好莱坞电影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冲击,中国电影在坚持正确思想导向的同时,也要适应市场的多向需求,唤起本土电影观众对中国电影的观赏热情与国家品牌的集体认同,以此来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挑战。某个单一类型电影的生产,既不可能适应产业的发展需求,更不能满足当代观众的多样消费。所以,我们的主流电影必须在影片的内容上进行扩展,完成对类型元素的重新组合,以兼容的商业策略扩大市场占有。

  文化精神上的民族性,是一个关系到电影自身文化身份以及文化立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讲“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电影历来是具有民族特征的文化产品。不管历史怎样演变,文化如何翻新,总有一种恒常不变的力量充溢在艺术世界中,就像大自然的无形巨手拉动春夏秋冬的循环往复,不经意间改变着人们对电影的文化立场与审美态度。因此,完成中华民族内在文化精神在电影中的完整呈现,是中国电影学派体系建构的重要命题。

  表现形式上的国际性,特别强调电影作为一种国际性视觉语言,利用自身的传播特质,完成对中国故事的电影化讲述。我们需要充分利用影像、音乐这些没有接受障碍的艺术形式,将文学的、历史的、哲学的语言资源转化成为影像语言。尤其要改变那种“用传统方式传播传统文化”的陈旧模式,也不能满足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拥有权,而是要积极掌握阐释权和传播权。没有传播力的文化更多是一种传统,而不能形成力量。中国电影需要在生产格式、制作品质上与国际通行一致,完成中国主流电影对海外市场的商业化输出。

  中国电影理论界的时代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推进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步骤之一。中国电影理论界的时代使命,是将与电影产业体系相并联的艺术美学体系、文化思想体系,客观、完整、科学地呈现出来。中国电影在文化产业、艺术美学、文化思想三个维度的总体建构,就是中国电影学派体系建构的核心命题。

  首先是对电影市场的正确引领。电影的商业利益再重要也不能取代电影的文化职能。我们不能只关心如何让观众走进电影院,而不顾他们走出电影院后的心理感受。当前,中国电影的主要受众是21岁上下的青年,这使得主流电影不能与当代主流观众的审美趣味逆势而为。比如,一些革命历史题材影片起用被当代青年观众认同的年轻演员出演主角。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市场策略。尽管一些人的表演引起业界的批评,但作为扩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市场空间、增强观众心理认同的电影策略,这无疑是一种有效方法。

  面对潜在电影娱乐属性中的负面因素,我们需要既有商业竞争力,又能保持文化价值导向的主流电影来引导电影业的健康发展。不能将中华民族历史以扭曲的影像留给后代,也不能将中国社会现实以变形的画面告诉未来。任何电影,不论什么题材、什么类型,都不能把体现人类正义、公正、忠诚、勇敢、善良的艺术形象置放在被否定、被质疑、被漠视的叙事语境中,不能把那些追寻人类美好理想的人物描写成虚幻、迂腐,甚至可笑的角色。不能让孩子们的心灵被不良的影像玷污,在他们幼小的心里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总之,在我们的电影中,历史的共同记忆不能被阻断,社会的集体共识不能被消解,国家的政治信仰不能被颠覆。

  建构中国电影学派的提出,不仅是学术研究的方向设定、经验事实的汇集总结,更要在中国电影历史发展的新时代,建立一种贯通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整合产业发展与文化价值、汇聚历史传统与现实经验的总体表述。中国电影学派不要做别人的影子。通过电影,我们要表达的是中国对艺术、社会、历史、世界、未来的看法。不论过去、还是现在乃至未来,中国电影学派要肩负的是中国电影人对电影的责任和使命。

  (作者为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 人民日报 》( 2018年05月03日 24 版)
(责编:冯人綦、曹昆)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办好思政课 习近平这样划重点
  2. 小小螺蛳粉做成“三个百亿”大产业(人民…
  3. 人民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深层逻辑(庆祝…
  4. 博物馆说|记录南京大屠杀唯一动态画面的…
  5. 陈金虎任常州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