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

传统文化居然可以这么玩儿?

2018年05月06日20:57 | 来源:中国经济网
小字号

  “传统文化=老掉牙?”“古典文学太枯燥,不想看?”……当年青一代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碰撞,如何让这些伴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成长起来的“95后”、“00后”群体拥抱中华文化瑰宝、如何赋予传统文化更具时代特色的灵动内涵,已成为不少文化教育工作者关注和热议的话题。

  让人欣慰的是,传统文化的广大创作者们,通过借助今日头条的内容平台,以一系列别出心裁、与时俱进的形式与内容创新,为传统文化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承与发扬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可能。

  内容与形式创新 赋予传统文化时代新内涵

  “故宫太和门前的狮子为什么要烫45个卷发”、“颐和园的十七孔桥为什么是十七个孔”、“经常出现在宫殿屋脊上的老头是谁”……这些关于传统建筑细节的有趣问题,在“宫殿君”发布的头条号文章和西瓜视频中都能找到答案。

  “宫殿君”不仅发布关于传统建筑、历史文化的知识,还在微头条上发起了“每天猜一物,涨点小文化”的活动,鼓励网友参与讨论,了解更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宫殿君”每天发布的题目和答案都有数万人阅读,有大量网友参与讨论并表示“又涨知识了”。

  “宫殿君”之外,还有许多带有“中国风”的内容也在网络上走红。例如,头条号作者“老树画画”通过“国画+小诗”的方式让人了解到传统书画与文字的美。由于作品清雅别致,评论区不知不觉形成了“尬诗”风潮,“老树画画”发布的每篇文章下都有成百上千人前来“斗诗”。网友们根据画作即兴发挥,不仅有充满幽默感的打油诗,还有一些诗押韵合辙,堪称佳作。也有一些网友评论“这应该是最有文化的评论区了”、“不会作诗都不敢来评论”,不禁让人感叹高手在民间。

  不仅高手在民间,传统文化的忠实热爱者在民间更比比皆是。头条号作者“少读红楼”无意间提起,想找八十个“铁杆红迷”,每人一回抄写《红楼梦》的前八十回。这一提议被众多网友关注,本来只需八十个人,结果却因报名人数太多延续了五轮,仍有众多人没能参与进来。参与进来的网友纷纷留言称,“越抄越有感触”、“活动很有意义,传承经典”,还有一些网友带着孩子一起手抄红楼,他们认为这样的形式“既练习了书法,又了解了经典作品”。

  像《红楼梦》这样的文化经典,在数百年后依然有这么多人热爱,通过这样新的形式又将继续传承。另一部巨著《西游记》也在新的传播形式下受到关注,西游记摄像师王崇秋老师在头条号上发布视频《漫漫西游路》,记录电视剧《西游记》拍摄中的趣事,吸引更多人了解《西游记》及西游文化。

  在今日头条平台上,另一位重量级人物——收藏大师马未都通过视频将国宝、古典文学、民俗的故事娓娓道来,为大家普及了众多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受到170多万粉丝的喜爱。此外,中华好诗词、CCTV国家记忆等节目也在西瓜视频上发布相关视频,借助新的传播形式展示传统文化。

  平台力赋能内容创作 助力文化传承

  从头条号到西瓜视频,再到微头条……今日头条已通过自身平台优势及技术优势,为广大传统文化内容创作者提供了充足的创作土壤和广阔的传播空间。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今日头条于近日宣布启动“国风计划”,将增设“国风频道”,向创作者推出“传统文化素材库”,并将通过一系列优质内容扶持计划,对优秀的内容创作者进行鼓励,让中华传统文化真正得以发扬光大。

  在移动互联网的帮助下,新的传播渠道连接经典与大众,让传统文化的扩散及传承方式更加日趋便捷、多元。借助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固有的小众圈层,继而以更加符合年轻人解读和理解的方式,得以重新繁荣绽放。

  同时,表现形式与内容创作上的创新,也让更多的受众,尤其是年轻用户重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积极参与到文化符号的传承中来,使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迸发出更强劲的生命力与感召力。

(责编:冯粒、袁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云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云台》主演谈如何解锁历史人物
  • 王千源:别丢掉,对表演的热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