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

又到粽子飘香时

张世永
2018年06月13日17:35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快到“端午节” 了,机关工会给职工发了北京“稻香村”的粽子。“好运香棕全家享,包裹甜蜜齐中意”。小小的粽子,传递着温馨的祝福,寄托着美好的情感。

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据考证,端午节起源于春秋战国末年,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发起的民间活动。屈原,名平,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卒于楚襄王九年。由端午节的起源,我们可以感受到我国人民的淳朴善良,可以体会到什么样的“官德”才能万古流芳。

在我的记忆里,每年端午节,村子里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走在放学的路上,就能闻到左邻右舍煮粽子的清香。在我家,每次包粽子都好似一次传统美德教育。母亲一遍又一遍讲述屈原投江的悲壮传说,也许这是我所受到的最早的爱国主义启蒙教育。在我家,每次包粽子都好似一次勤俭持家的优秀品德教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质匮乏,缺吃少穿,只有过节才能吃到一点白面或大米。粽子是我童年最喜欢的美食。包粽子前,母亲得提早准备好糯米、红枣和粽叶。糯米和红枣是家乡的产物,是生产队按劳分配给社员的,因为我们家孩子多,劳力少,所以分配到的糯米和红枣也很少。我们家的粽叶总是新旧搭配,上一年用过的,洗净晾干以后挑选没有破损的留待来年继续使用。母亲早起泡上糯米、红枣和粽叶,待到中午,吸饱水分的粽叶绿中透黄。母亲教我用小刷子一张一张地轻轻刷洗干净,然后蘸着清水,在一块平整的木板上一张一张地打理整齐,就做成了粽子皮。母亲先拣一张粽子皮,放在掌心上,一头向里一翻,卷成个三角锥的样子,将浸泡过的糯米连同诸如红枣、花生、芸豆之类的材料,包得严严实实,最后,用马莲草将粽叶捆扎紧,算是固定。母亲包的粽子,总是一样的“个头”,一样的小巧玲珑,一个个整齐地排列着。我感叹:包这样的粽子,得花母亲多少精力,得有多少耐心哦!包完了粽子,该进入下一步——煮粽子。母亲先在大铁锅里放些水,然后将包好的粽子小心翼翼地放下去,整齐地排好。先用大火煮,待蒸汽漫上来之后,再改用文火焖上二十几分钟,满屋子都会粽香飘逸,沁人心脾。等粽子出锅以后,母亲先盛出满满地一大碗粽子,让我给无儿无女的王奶奶送过去。母亲心地善良,看到别人困难,总是主动地给予帮助。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农民的日子好过了,大米、白面不再是过节的专利。每到端午节,母亲还是要包粽子,有时托人给我捎到城里,有时母亲乘坐长途汽车自己送过来。在母亲心里,粽子是习俗的传承,是亲情的寄托;在儿女心里,粽子是长长思念,是幸福的回忆。(中铁电气化局 张世永)

(责编:岳弘彬、曹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云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云台》主演谈如何解锁历史人物
  • 王千源:别丢掉,对表演的热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