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寄语文化产业发展,专家解读来了!

韦衍行 郭冠华 刘颖颖

2020年09月20日08:07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9月17日下午,正在湖南长沙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考察园区开展企业党建和内容生产、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习近平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要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守正创新,大力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确保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9月16日至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湖南考察。这是17日下午,习近平在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考察时,同青年从业人员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指示释放了什么样的信号?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工作重点和方向在哪?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一级巡视员、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主任梅松,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两位专家为您解读。

人民网文化:总书记对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希望,指明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这传递出什么信号?

梅松:总书记的讲话,极大鼓舞了我们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生产力的士气,提振了信心;也为当前新形势下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的遵循。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文化产业去发力。价值观、意识形态不能有偏差,守住初衷和本源,这就是守正,是创新的前提。然后再通过形式创新、传播方式创新、内容创新,这样才能把好的故事讲好,把文化产业做好。

陈少峰:在我看来,总书记的讲话传递出三个信号: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文化和技术将继续深度融合;文化产业能够带动就业,吸引众多优秀人才的加入。国家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给研究和从业人员带来了更强的信心。在未来,文化产业将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美好的前景。

人民网文化: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有哪些突出亮点?

梅松:当前各地政府都非常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将本地的文化特色和现代的文化传播手段相结合,文化产业对当地的经济贡献越来越大,有些地方把非遗、演艺和产业相结合,做大文化产业的同时,也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此外,文化和旅游、文化和科技、文化和金融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越来越明显,这种融合发展是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必然趋势。

人民网文化:当前,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陈少峰:主要是应用在消费场景上面,比如算法推送、云技术的使用,丰富了文艺的形态,为大家提供了沉浸式体验。许多博物馆用新的技术为观众呈现文化内容,一些文艺团体将演出进行直播……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文艺带来的乐趣。

人民网文化:文化产业领域人才现状如何?

梅松: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是人才。文化创新创造,是个性化的创造。怎么培养、支持这种个性化的人才,如何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是我们当下面临的最大挑战。

陈少峰:文化产业领域的人才越来越多了,但文化和科技、文化和旅游等跨界人才还有明显不足。未来,希望国家能更加重视包括新兴业态在内的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建立跨界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也希望接下来出台一些措施,鼓励文化产业人才工程的突破和创新。

人民网文化: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什么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梅松:文化产业既然是产业,肯定有市场属性,要按照市场规律去把产业做大做强,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但文化产业有意识形态的属性,这是它和别的产业不一样的地方。一首好歌、一本好书、一部好电影,它的文化传播力是非常大的,能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只追求经济效益导致作品格调低下、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万万不行。所以说意识形态属性是本质属性,抓住了本质,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陈少峰:文化产业要保证社会效益优先。所谓优先,就是在解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问题时,先考虑社会效益,然后再考虑经济效益。文化产业的从业者,一定要按照精神产品的生产规律来把关,将社会效益放到第一位,然后再考虑如何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责编:韦衍行、丁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