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館的藏品承載著國家、民族的文化記憶,是美術館賴以生存的重要基礎。
·在協調施與受的關系時,要注重發揮鄉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引導農村群眾在文化生活中當主角、唱大戲。孵化村民文藝組織,成為當地鄉村振興的文化名片。在推動農村文化建設中,要樹牢融合發展理念,推動農村文化建設和旅游發展互促共進。
·文藝志願服務能充分發揮文藝啟迪思想、陶冶情操、溫潤心靈的獨特作用,進一步集聚放大社會正能量,對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創設文藝志願服務先進典型獎項十分必要。
·通過對文藝工作者服務新時代發展開展志願活動的充分肯定,可以引導更多文藝工作者“到人民中去”,深入基層、扎根沃土,創作出更多反映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的優秀文藝作品。
·當線下的活動受到限制時,藝術傳播轉戰線上,通過手機等方寸屏幕在“雲”上展示出更大的魅力。這不僅解決了疫情期間的“燃眉之急”,而且為我們中國戲曲傳播的新業態、新方式做出了有益探索。
·新媒體不僅能夠滿足觀眾身臨其境“現場感”,還能帶給觀眾真實有效的互動體驗。作為專業戲曲人,應在新媒體戲曲傳播中,主動承擔起提升受眾精神文化素養、戲曲藝術審美水平的社會責任。
·社區美育是破解基層矛盾的有效渠道。美育是有關美的智性教育,是對人心靈的一種孕育,也是一個民族獨特的素質教育、行為教育。
·通過對生活現實的深入和浸潤,我們每一個人既是美育的最直接受益者,也是美育最富活力和創造性的實踐者和傳播者,從而在踐行社會職責的過程中,發現美、創造美、傳播美,引領整個社會向上向善向美的風尚。
·作為文藝工作者,要講好中國故事,就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就要以工匠的精神面對每一部文學作品。如果不到人民群眾中去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及所思所想,怎麼可能寫好脫貧攻堅題材的作品?
·作家必須要到脫貧攻堅第一線,跟老百姓在一起,記錄、書寫脫貧攻堅進程中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作家跟老百姓在一起,作品就有可能跟老百姓在一起﹔作家腳上沾滿泥土,作品才有可能散發出泥土的芬芳。
·今年以來,世界范圍內暴發了新冠肺炎疫情。我們都經歷並且還在繼續經歷挑戰,誰也不能置身事外。疫情讓我們重新審視許多東西,讓我們成長進步,也讓我們的寫作發生新的變化。
·寫作者認識當代社會、理解當代社會,必須是全面的、深入的、辯証的,應該有生活的溫度,有生命的熱度,有理想的高度,有哲學的深度,還要有多方位的角度。這個使命有點重,但是值得當代作家去挑戰、去書寫。
·真正實現打造中國超級英雄IP這一戰略目標,不僅需要開發企業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戰略思維﹔同時更需要國家在文化產業管理層面做好頂層設計,創造穩定、開放、創新的產業環境,給相關企業以長期穩定的投資預期。
·充分運用影視劇、動漫游戲、網絡文學、網絡音樂、網絡視頻等擁有廣泛用戶基礎的數字文化產品進行傳播,打造超級中國文化IP和超級文化符號。通過經典表達和通俗故事相結合等多種方式,共同講好中國故事。
·人們花費大量時間在游戲、聊天或其他事情上,讀書的時間卻越來越少。但我認為讀書是人類作為唯一的符號性動物的精神需求,是人類發展的需要,也是人自身本質特征的體現。
·“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於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朱永新希望通過節日的儀式感,動員和鼓舞大家閱讀。
·我們文化發展基於兩個條件,一個是要有好的作品,第二是好的作品要有好的傳播能力。這裡就要有激勵的制度,讓好作品能夠受到尊重,受到保護,能夠獲得相應的報酬,使得創作者有能力再次投入創作。
·這次著作權法修訂,其中亮點紛呈。如,新修訂的著作權法界定作品時,強調它是具有獨創性的可以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成果,並將“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改為“視聽作品”,既與國際通行表述相銜接,更是適應因技術發展而產生的訴求。
·“雲展覽”成為“互聯網+”時代下,博物館對傳統展覽方式進行創造性轉化的標志性事件,成為特殊時期博物館服務的新形態。博物館“雲展覽”依托數字網絡和融媒技術,多維度展示傳播絢麗多姿的文化遺產,是當下和未來創新融合文博線上線下服務,更好滿足公眾需求,推動文物資源活起來的重要方式和途徑。
·文化遺產為中華民族堅定文化自信提供強大支撐,為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也為中外民心相通和文明交流互鑒注入了重要力量。
·利用新媒體技術,讓文物走出庫房、展廳,走上舞台,並且“走”上雲端,讓觀眾與文物互動起來,構建“沒有圍牆的博物館”,力求使古老的文物煥發新時代的活力。
·國博作為國家最高歷史文化藝術殿堂和文化客廳,將繼續用心用情用功為人民群眾提供更豐富更精彩的展覽展示活動,不斷增強大家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今后,我們將繼續積極進行博物館館藏IP+互聯網的深度融合探索。
·加大產業帶動扶貧力度,著力增強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解決項目頂層設計問題。規劃文化產業建設,實施文化惠民措施,有利於發揮文化的力量,讓困難群眾搭上致富奔小康的快車。
·通過藝術家的美術作品,把對這個時代作出貢獻的人物歌頌出來,提振人民的信心,堅定人民的信仰,這就是文藝的力量。
·美術和美術教育,在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歷史任務面前是大有可為、大有作為的。美術教育應該和我們今天的經濟社會發展、城鄉文化建設特別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結合起來。
·要懂得傾聽村民的心聲,把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夢想,也可以說是我們農民的中國夢,變成他們看得見的美麗圖畫。
·報刊轉載法定許可的初衷,是為了促進作品廣泛傳播,簡化作者獲得報酬的流程,讓優質內容影響更多人。
·我們一方面希望作品得到最廣泛的傳播,另一方面又希望充分保護著作權人的權利。轉載之前,應當取得著作權人的授權﹔轉載之后,需要及時支付稿酬。
·回顧中國共產黨百年來的文藝之路,最早有一批進步的文藝工作者,用優秀的文藝作品在精神上喚起工農千百萬,把黨的初心變成千百萬勞動人民的共同意願,這就是文藝的力量。
·美育是文化育人的重要內容之一。美育對個體來說,能培養高尚的靈魂﹔就廣義來說,美育關乎全民族綜合素質和整體人文修養的提高。
·“粉絲”是網絡文學創作的引領力量與糾偏力量之一。我們要肯定“粉絲化”的積極作用,同時加強對網絡作家的引領,對讀者的引導,防止“粉絲化”可能出現的偏頗。
·網絡文學平台和網絡作者及其他從業者是命運共同體,要把握好“度”,掌握好“黃金分割線”。無論投資者還是創作者,均需具備文化生產者的崇高感與榮譽感,保持平和心態,不以牟利為唯一旨歸。
·文學工作者雖然不是直接戰斗在第一線,但是我們心系祖國、情系人民,心情是在第一線的。把人民作為時代的主角,反映了現實主義文學的優秀傳統。這樣的文學,正是時代和人民所需要的。
·李子柒的走紅很有啟發意義。期待未來有千千萬萬的李子柒,通過這類精品內容傳播中國優秀文化,同時還能產生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得到文化真正的回報。大家一起發揮聰明才智,我們中華文化才能薪火相傳,自強不息。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文化影響力的提升,中國和其他各國的文化交流越發頻繁。好的作品一定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質,但又能超越民族和語言的局限。真正做到“走出去”,不在於我們在國外獲得了哪些獎項,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把自己的作品寫好,既反映個體的生命經驗,又要具有深刻的人類意識。
·當下生活節奏很快,而人是需要精神生活的。我們就像坐在高速的列車上,很難看清窗外的事物,而文學和詩歌就如同“減速玻璃”,讓我們心靈的步伐放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