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面塑大師"郎志麗:不忘冰心囑咐 1個葫蘆裝下水滸108將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2014年06月12日08:02  陳苑

郎志麗和丈夫陳永昌合影,身后是靠牆而立的一個大玻璃櫃,櫃子左半邊錯落著擺滿了郎志麗的面塑作品,而右半邊則擺放著陳永昌的刻瓷作品。(人民網 陳苑 攝)
郎志麗和丈夫陳永昌合影,身后是靠牆而立的一個大玻璃櫃,櫃子左半邊錯落著擺滿了郎志麗的面塑作品,而右半邊則擺放著陳永昌的刻瓷作品。(人民網 陳苑 攝)
下一頁

編者按:“我們要時時想到我們的文化正在消失,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去做。”中國民間文藝家主席、著名作家馮驥才曾說。6月14日是我國第九個“文化遺產日”。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豐富而獨特的文化內涵,它在薪火傳承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如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情況參差不齊,有的逐漸凋零,技藝瀕臨失傳﹔有的欣欣向榮,傳承人的徒弟也成了大師。為重拾傳統文脈,人民網文化頻道特別推出《指尖上的國粹》系列報道,為您講述“非遺人”的傳承故事……

 造型各異、惟妙惟肖的十八羅漢被精心放置在僅拇指大小的半個核桃皮裡,表情生動、栩栩如生的水滸傳一百零八將被錯落有致地擺放在被破成兩半的葫蘆肚裡……走進“面塑大師”郎志麗家中,一櫃子琳琅滿目的面塑作品讓人目不暇接、嘆為觀止。“面人郎”第二代傳人郎志麗從父親郎紹安手中接過面塑這門老北京傳統技藝,一生相伴,風雨無阻。

風雨傳承:冰心囑咐郎志麗學好父親手藝

今年72歲的郎志麗頭發花白,面容慈祥,聊起“面人郎”百年的歷史,她記憶猶新。據介紹,郎紹安年少時家境清貧,12歲師從面塑藝人趙闊明,一邊在街上擺攤做小生意一邊捏面人。心靈手巧的郎紹安不斷鑽研,面塑技藝精湛,捏出的面人越賣越好,逐漸贏得了好口碑。解放初期,糧食緊張,為了繼續做面塑,郎紹安一家人想方設法“從牙縫裡省出白面”,“我們多吃糙糧,把省下來的白面都留給父親捏面人。”郎志麗回憶說。

在幾個兄弟姊妹中,郎志麗從小就表現出了驚人的天分,“五六歲時就給父親打下手,他捏一個小人,我就在旁邊邊看邊學,幫他捏糖葫蘆、桃子、蘿卜之類的小配件。”

1957年,15歲的郎志麗女承父業,進入北京市工藝美術研究所工作,潛心學習研究面塑藝術。同年,冰心老人來到研究所採訪郎紹安,對面塑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她問我父親‘您現在帶徒弟麼’,我父親就指了指站在桌邊的我,說‘她就是我的徒弟,也是我的女兒’。冰心採訪結束,我帶她去展室參觀,她就囑咐我‘你要好好跟你父親學,把這門手藝學好’。”回憶到這裡,郎志麗眼中飽含深情,曾經的叮囑她從未遺忘,她用一生不懈地努力實踐著自己內心的承諾。

艱難歲月:朱德關心面人郎免遭技藝失傳

郎紹安由在街頭流浪賣藝變為有固定工作,可以安心創作面塑,源於一次機緣巧合。建國初期,政府開始尋找散落在各地的民間傳統藝人。郎紹安帶著自己的面塑作品參加了幾場展覽,他根據當時的革命題材所精心捏制的一套名為《智取華山》的山水人物十分生動,引起了朱德的注意。當朱德得知“面人郎”還沒有正式工作時,就立即讓隨行的工作人員記錄了下來。不久,郎紹安被安排到美術服務部工作。

后來到文革時期,郎紹安一家不得不放棄了面塑的工作,“父親被安排去打掃衛生、推煤渣,我被安排去做石膏像”。郎志麗不願就此與面塑“分手”,一有時間就躲在家裡偷偷練習捏面人,捏好了就藏在家裡,沒敢告訴任何人。

1970年,朱德到工藝美術廠視察,聽說“面人郎”父女不再捏面人時,他提出“面人應當恢復,民間藝術不能讓它失傳”。於是,在朱德再一次關心下,郎志麗和父親終於有機會重拾面人藝術。

郎志麗對記者說,雖然有過一段心酸的艱難歲月,但幾十年來她自始至終都沒有放下面塑這門手藝,“這是我最高興的事兒,我對得起自己這一輩子”。

匠心獨運:一個葫蘆裝下水滸一百零八將

相比父親,郎志麗“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她的面塑作品打破了傳統面塑作品形式的局限,不斷創新,題材豐富,造型別致,用料也匠心獨運。“葫蘆”面塑是她的創新,其代表作、葫蘆《水滸一百單八將》就源於一次思想火花的碰撞。一次,朋友送給她一個葫蘆,她愛不釋手,突發奇想,把葫蘆對半劈開,將水滸一百零八將放在其中,“一邊放54個小人,還有山石、樹木、花草點綴其中,再利用葫蘆本身的形態,畫成一雙對語的仙鶴”。郎志麗的微型面塑技巧爐火純青,見過的人都贊不絕口。

除了核桃皮、葫蘆,還有小酒盅、造型獨特的鏡框等等,郎志麗擅於從生活中發掘創作靈感,無時無刻不在發現。她指著一個做工精美的貝殼觀音面塑作品,笑著告訴記者,“這是吃飯的時候剩下的貝殼,想著能做點什麼,我就給偷偷帶回來了。”

郎志麗對《紅樓夢》情有獨鐘,根據小說情節,她創作了不少有關紅樓夢人物的面塑,小到要用放大鏡觀看,能裝進核桃皮裡的《黛玉初進賈府》﹔大到人物有手指般高,可展現盛大場景的《元春省親》……一個個人物姿態各異,活靈活現,連細微的頭飾珠串都顆顆清晰可見,堪稱巧奪天工。

除了傳統人物,卡通形象也為郎志麗所喜愛,“史努比、唐老鴨、米老鼠、奧特曼……”細數自己做過的卡通面塑,郎志麗臉上露出孩童般的笑容。

伉儷情深:刻瓷藝人為面塑申遺奔波多年

“我們是1957年6月5日認識的,就在同一個屋裡上班”,當年,郎志麗和丈夫陳永昌同年進入北京工藝美術研究所,跟隨各自的父親學習手藝,由此結緣。陳永昌的父親陳智光是北京有名的刻瓷藝人,曾在清朝造辦處工藝局學習刻瓷。

聊起自己的丈夫,郎志麗贊不絕口,她幽默地喚他“陳老師”,“‘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說的就是陳老師刻瓷這門手藝,”說著,郎志麗拿出了丈夫的一件“內刻”作品向記者介紹,“內刻”是丈夫的獨創,是用特殊的工具在瓶子裡刻出圖案,然后上色,比內畫更難。“刻瓷現在是北京市級非遺項目,正在申報國家級非遺項目,當年他為了幫‘面人郎’准備材料申報國家級非遺項目,這才耽誤了下來。”郎志麗遺憾地說。

2005年,郎志麗夫妻初次聽說“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的消息,便開始著手准備申報,“陳老師為了給我准備電子版的資料,從頭學起了拼音打字,”由於渠道不對,材料交完后沒了音訊。2007年,第二批申遺開始,夫妻倆又忙碌了起來,這次順利完成區級、市級、國家級“三級跳”,2009年,“面人郎”正式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如今,老兩口的作品擺滿一屋,但他們並沒想過拿出去賣,靠這個這掙錢。郎志麗家有一兒一女,“兒子學了陳老師的刻瓷,女兒學了我的面塑,外孫女也學了我的”,此外,目前還有三四個徒弟跟著她學習。郎志麗最后說到了自己的兩個心願:一是把徒弟帶出來,傳承“面人郎”的手藝﹔二是繼續捏面人,多留下些細致的活兒給后人。

背景資料:

面塑俗稱為面人、江米人。歷史上民間有逢年過節用面粉捏“月糕”、“面魚”等習俗,由此產生面塑藝術。北京面塑藝術經過幾代民間藝人的傳承發展,吸收其它藝術之精華,廣採眾長並不斷探索,逐步形成了具有北京特色的面塑藝術派別。“面人郎”是其中的一個流派。“面人郎”面塑的制作技法,包括揉、捏、揪、挑、壓、搓等。制作時還要用一些工具,例如,撥子多用來制作眉毛、裙擺和袖褶,梳子用來做項鏈或人物的牙齒、毛織物。2008年,“北京面人郎”入選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刻瓷的產生,最初是為了保存被題寫於瓷器上的筆痕墨跡,至清代后期,刻瓷藝術十分興盛。北京刻瓷是運用特制刀具在瓷板、瓷器上刻畫、鑿鐫各種形象和圖案的手工技藝。其顯著特點是將鏨刻和繪畫的高度統一,主要技法有鏨、刻、鐫,手法上有點、勾、起、跳、擦、轉、捻等。作品題材一般以水墨畫為主,內容涉及山水人物、花鳥禽獸、詩詞文賦等。2009年,“北京刻瓷”入選北京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文化遺產日特約評論:

親近遺產觸摸歷史:文化遺產不應鎖在“深閨”

用城市歷史記憶與個性文化留住鄉愁

(責編:陳苑、許心怡)

 高清推薦

 最新留言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圖片新聞排行榜

  1. 1南京一轎車失控沖下河 司機淡定…
  2. 2宋丹丹與閨蜜朱媛媛對嘴激吻
  3. 3曹格愛女Grace模仿李小龍 …
  4. 4大S手抱女兒返京被拍 體態豐腴…
  5. 5寧靜曝分娩過程 謝娜秦海璐花容…
  6. 6柳岩與劉亦菲曖昧調戲男主持
  7. 7京郊現天體浴場:五十余人路邊水…
  8. 8美國變性人夫婦 丈夫生娃妻子當爸
  9. 9深圳一3層樓房主梁斷裂傾斜路邊
  10. 10河南夫妻半夜被拋墓地 回家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