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貴州凱裡11月16日電 (記者 郝迎燦)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全國苗族侗族人口最集中的民族自治州,截至目前,全州共有276個村寨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佔了全國的10%還多。但是驕人的數字背后也不乏尷尬的現實,大量少數民族傳統村落地處山區,村落景觀保存得相對完整的同時是當地的欠發達和欠開發,大多村寨處於自然代謝狀態。當封閉的農耕村落受到現代市場的裹挾沖擊,相當部分的村落或是走向“空心”、衰落,或是異化為給游客上演“日常生活”的舞台,而離我們遠去的,是那份最初的鄉愁。
“盡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黔東南州將一座傳統村落視作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對房屋建筑、村落格局、非物質文化等進行整體性保護,從改善基礎設施、生活條件條件入手,逐步激發傳統村落的內生動力。
困惑——
發展與保護的兩難
四面環山,一條小河潺潺流過,幾百座吊腳木樓依水而建,村內寨外,處處有歌,事事有歌。這是從江縣小黃侗寨,詩的故鄉,歌的海洋。
靠著唱侗歌,小黃富了起來。記者多次到小黃採訪,但現在坐在村口新修的鼓樓打量寨子,紅色磚房與吊腳木樓混雜林立,已變了當時以吊腳木樓為主體的模樣。
循著捶打侗布的清脆聲響,走進一處木樓。房子低矮陰暗,雖是白天,屋裡仍亮著昏黃的燈光。堂屋兼做廚房,地上隨意躺著4大缸酒糟,房頂各處結了蛛網。
53歲的吳廈晚婷並沒有停下手裡的活計,“這房子已經蓋了16年,住著不舒服,容易受潮,也不隔音,前兩年在寨子上面建了磚房,既能看得到天,又不漏雨。”吳廈晚婷的話代表了大多數村民的心聲,磚房採光好、隔音、防潮,相比工序復雜的吊腳樓蓋起來也簡單,招呼幾個親戚朋友,幾天就可以起一層。
小黃的困惑並非個案,隨著收入的提高,改善生活居住條件和保持村庄原有形態正成為一對越來越難以調和的矛盾。
“少數民族非常淳朴,甚至晚上睡覺夜不閉戶。現在去外面打工的年輕人多,掙了錢回來就要改造房子,有的還學城裡人裝不鏽鋼護欄、防盜門窗,讓人哭笑不得。”黔東南州住建局局長吳春說。
面對政府部門的“圍追堵截”,村民們有更充分的理由——防火。“傳統侗寨都是木質結構,防火壓力大,小黃每年發生十幾起火患,成災的至少三起。”高增鄉黨委書記梁述珩說。在小黃所在的黔東南州,傳統村落建筑幾乎全部為木質結構,防火等級低,近10年,發生火災716起,受災5583戶,燒毀建筑528600多平米。
讓人更為憂慮的是,處在邊緣位置的傳統村落的衰敗。劍河縣柳川鎮巫泥村,這個去年才通水泥路、自來水的深山苗寨,雖然人均耕地不到半畝,但近三分之一的耕地處於撂荒狀態。“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在家的都是老人和孩子。”老支書楊昌輝說,“巫泥,污泥,就是一個很臟的地方。”泥濘到的道路、遍地的垃圾、村中籃球場雜亂堆放的沙石,至少在一個外人眼裡,這和一個普通的“空心村”沒什麼兩樣。
而黔東南全州276個傳統村落,相當部分都面臨著類似的窘境。“大部分村落均勻分布在交通不便的深山區,青壯年外出務工,生產生活方式和家庭結構發生變化,保護村落的主體流失,村落破敗嚴重。”吳春說。
固守——
發展特色產業激發內生動力
在現代市場沖擊下,年輕人紛紛外出務工,大量傳統村落日漸失去其活力,由此所帶來的后果不僅是傳統建筑的廢置傾圮,更致命的是傳統文化習俗的衰敗和斷裂。
黔東南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粟周榕把傳統村落看做一個自成體系的生態系統。“這個系統既包括田土、村庄建筑,也包括人的活動及其間的風俗、文化、秩序等。這些習俗、文化都來源於當地的自然、社會環境,例如刺繡、侗族大歌、苗族飛歌等等都是農耕文明的附著物。”粟周榕表示,時代在變,生產生活方式在變,當這些儀式、習俗不再被生活所需要,走向衰落是不可避免的。
不過,針對這種局面,當地已有行動。“選取部分交通條件較為方便、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村落發展旅游、民族手工藝品、特色食品等產業,將傳統村落具備的優勢轉化為提高村民收入的門路,探索出保護、開發、利用相結合的可持續發展路子。”貴州省住建廳副廳長楊躍光表示。
同屬從江縣的岜沙苗寨是這方面的典型。“肩上沒槍,女人看不上”,岜沙苗寨,被譽為中國最后的槍手部落,村民可背著火槍在寨子裡隨意行走。登上滾老旺家的木樓,牆壁上挂著四把火槍,槍管黝黑發亮,看得出主人時常的精心擦拭。
“山上的野獸都是國家保護動物,不能打了。”雖然有十多年的時間寨子的人基本沒有再出去打獵,但這裡的男孩子等到15歲的時候舉行成人禮,被寨老授予一支火槍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儀式。“男孩子到成人禮還要留‘戶棍’發型——頭部四周剃光,頂上挽一個發髻。”滾老旺說。
對這些傳統習俗的固守更多地來源於看得見的實惠,“槍手部落”的名頭為岜沙吸引到了大批游客,當地的古老傳統活動也漸漸從自發轉向常規表演。村裡組織了兩支表演隊,靠著給游客表演放槍、歌舞、成人禮等節目,每人每月大概可以得到三四百元的收入。2014年,全村的人均純收入達到5600元,這個數字,大大超出了以往單純依靠傳統耕作的岜沙人的預想。
雖然也時常面對商業化的質疑,但對物質條件相對落后的岜沙人來說,這或許並不是一件壞事,“旅游發展起來了,村民可以賺些家用錢,還有公路、路燈、廁所,都在政府扶持下修好了。”岜沙村支書賈元兩說。
吳春認為,保護傳統村落,最為根本的是激發村庄的內生動力。“如何讓群眾從保護中得到實惠?旅游是一條路,但也不宜夸大旅游對傳統村落保護的指引作用,在大部分交通等基礎設施落后的地區,應該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種養殖產業,首先解決群眾的生活水平問題。”
變化——
完善基礎設施讓群眾住得舒服
為了留住傳統村落的本來模樣,省裡和黔東南州在實踐中已做出了大量的探索。“首要的是通過規劃設計引領保護,將傳統村落列入規劃編制強制性保護內容,明確傳統村落不能大拆大建。”楊躍光說。
而黔東南州已將傳統村落的保護上升到地方性法規的高度,近年先后頒布的《民族文化村寨保護條例》和《民族文化保護辦法》均明確新、改建建筑物應與村寨整體建筑風格協調一致。
不過,吳春表示這幾部地方性法規並不是剛性的約束機制,對村民的行為隻能起到倡導的作用,“最根本的辦法,是在保護好原有建筑的同時讓村民看得到希望,同時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讓老百姓住得舒服。”
魚住灘,人住灣。走進雷山縣郎德上寨,群山竹木蔥蘢,小溪流水潺潺,吊腳樓依山就勢,鱗次櫛比。寨中小道皆用青石鋪就,干淨可見紋理。
雖然2012年就已進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但郎德人對自己寨子的呵護由來已久。郎德上寨的村規民約裡明確規定以磚代木建筑,並且詳細規定了新建房屋的建筑規格:三層吊腳木樓最高限在9米以下,屋檐高度7米以下。
郎德上寨村支書吳劍表示:“在少數民族地區,‘榔規’、‘侗款’(苗族、侗族的鄉規民約)、祖輩遺訓等對人們的約束力在某種程度上要大大高於現代社會的法律條文,郎德上寨的古貌也由此最大程度上保存下來。”
但是,郎德上寨的村民們也並沒有因此被阻絕改善居住條件的願望。“對於村民建房的需求,主要的辦法是在保護規劃的范圍外劃定新的安置點,供村民建房用地。同時,通過政府部門的危房改造、一事一議等項目,村裡先后通了水、電、網絡,還建起了垃圾轉運站,環境衛生整潔得多了。”吳劍說。
整合資源向傳統村落傾斜,以有限的資金做更多的事情,正成為當地在古村落保護工作中越來越清晰的思路。“前年省政府啟動‘四在農家·美麗鄉村’項目,分別制定了小康路、水、房、電、訊、寨等行動計劃,通過資源整合向傳統村落傾斜,完善其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吳春說。
在政府之外,還有社會的力量。2014年,黔東南引入騰訊基金會在黎平縣銅關村試點實施“為村”計劃,用互聯網鄉愁的方式探索鄉村發展新方式。
穿過銅關村阡陌縱橫的田間小道,在一塊三面環水的壩子上,與周圍山水居民融為一體的“侗族生態博物館”便映入眼帘。博物館由騰訊基金會耗資1500萬元,動員村民用傳統的建筑風格和技術修建,由 19棟木質吊腳樓組成,包括侗族大歌音樂廳、戲台、民俗文化展示廳等區域。
“銅關生態博物館就像一所文化學校,它致力於借助互聯網的媒介與渠道力量,探索讓鄉村的人文與自然生態產出最大價值的可復制模式,架起侗族大歌對外傳播橋梁,讓更多人知曉和喜愛它,讓侗族文化更好地被世界認識,也使鄉村經濟得到更好發展。”騰訊企業社會責任總監、“為村”項目負責人陳圓圓說。
下一頁 |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報社招聘 | 招聘英才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務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聯系我們 | ENGLISH
鏡像:日本 教育網 科技網 服務郵箱 kf@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証1012006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証B2-20100025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証(廣媒)字第172號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証 京網文[2014]2108-308號 | 互聯網出版許可証(京)字039號 | 京ICP証000006號 | 京公網安備11000002000008號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