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

書壇精英封俊虎:痴迷“張裕釗體”

【查看原圖】

封俊虎

知名書法家封俊虎擅行草書,其行書根植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草書則在此基礎上,融合了張芝和顛張醉素的意態。然而30年前引領封俊虎先生走向書壇的,卻是“張裕釗體”。如今,封俊虎將精力重新放在對張裕釗治學思想、教育路徑、藝術成因、文學地位及其傳播軌跡的研究上,是謂“既能險絕,復歸平正”。

封俊虎出生在邯鄲魏縣的一個木匠世家。父承祖業,以木工手藝聞名鄉裡,得張裕釗再傳弟子尹冠英指導,寫一手好字。受父親影響,封俊虎幼時便萌動了對書法的興趣,雖家境困難,但臨池不輟。

封俊虎在邯鄲讀書時,大街小巷到處是書法家李守誠書寫的牌匾。李守誠的父親李鬆年是張裕釗弟子王洪鈞的得意門生,其書名在邯鄲婦孺皆知。封俊虎非常渴望有一本能夠臨習的“張裕釗體”的字帖,他找遍了邯鄲僅有的幾家書店都沒有,苦思冥想,決定動手做一本。在邯鄲市老城區的“回車巷”巷口,豎立著一塊由李守誠書丹的石碑,他把此碑拓下來做字帖。這本字帖后來成為他最愛臨寫的字帖,也是他對書法痴迷的見証。

張裕釗(1823—1894)是晚清書法的一代宗師。他師事曾國藩,與黎庶昌、吳汝綸、薛福成並稱“曾門四學士”,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重要散文流派桐城派的后期代表人物。孫中山在為新加坡同德書報社題寫牌匾時所書即為張裕釗書體。康有為稱頌張裕釗為“集碑之大成者”。在書法藝術方面,張裕釗創造了一種內圓外方、疏密相間的獨特書法,留下《重修南宮縣學記》、《重修金山江天寺記》、《屈子祠堂后碑》、《黃孺人墓志銘》等傳世作品。

上世紀80年代初,懷揣著對“張裕釗體”的痴愛,封俊虎正式拜李守誠為師,在老師的悉心指導下,開始了進一步的書法學習。李守誠承張氏書學思想的衣缽,提出了“熔鑄南北,不主一家,師於萬物,回歸自然”的治學思想。封俊虎將此作為座右銘,時常思索揣摩。曾多次驅車到邢台南宮縣實地考察學習“重修南宮縣學記碑”,很快就掌握了“張裕釗體”用筆方圓結合、結體嚴整窄長、飽墨沉光、精氣內含以及用紙考究,多用粉蠟箋的特點。1984年,22歲的封俊虎就以“張裕釗體”獲得了“全國文匯書法競賽”二等獎。1986年,封俊虎用“張裕釗體”書寫的“琴清鶴自舞,花笑鳥當歌”收錄入《全國中青年書法作品集》。1988年,封俊虎撰寫的《張裕釗書法初探》一文入選“全國首屆青年書學研討會”。

用“張裕釗體”書法奠定基礎、引領步入書法殿堂之后,封俊虎的眼界變得更加開闊。他深知,任何一個書法名家,都須經過一個“轉益多師,熔鑄百家”的過程,而不可株守成法,小得即安。因此,他的臨習范圍越來越大:在魏碑方面,臨習《元楨墓志》、《張貴男墓志》、《石門銘》、《鄭文公碑》,在隸書方面,他臨習了《張遷碑》和《石門頌》﹔在小楷方面,臨習《靈飛經》和鐘繇“三表”,行書臨習顏真卿《祭侄文稿》和蘇東坡的《黃州寒食詩帖》以及《敦煌寫經殘卷》、《陸機平復帖》、《出師頌》等﹔在草書方面,在《祭侄稿》筆意的基礎上,上溯張旭懷素,又直追漢代張芝,且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別開生面。

1991年,封俊虎在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的“全國首屆新人新作展”“全國第四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家作品展”“全國第五屆書法篆刻展”和“全國電視書法大賽”(獲得二等獎)四項活動中入展、獲獎,30歲即加入中國書法家協會。20多年來,封俊虎在北京、天津、石家庄、馬來西亞、韓國等地多次舉辦個人書法展。

封俊虎清醒地意識到,一個書法家的修養,在於文化的博取和人生的歷練。因此,他臨池不輟,潛心研究書法理論,出版了《當代草書名家——封俊虎》、《庚寅回眸——封俊虎藝術心旅》、《封俊虎:用心書“心經”》等。他提出“漢字是全世界華人聯系的紐帶”“用筷子就餐的人群就應該拿起毛筆來”等觀點,在書壇內外產生廣泛反響。

封俊虎認為,千百年來,書法承載著歷史沉澱下來的文化內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標本,是中華民族的指紋,更關乎我國的文化安全。所以,書法家的身上不僅有文化責任,還應有社會責任,通過關注教育去傳承文化是一種民族的使命。

筆者期待,封俊虎通過對“張裕釗體”的重新審視與研究再一次飛躍,也通過對張裕釗書法藝術的教授與傳播,推動書法在年輕人中的傳承與發展。(董敬民)

【1】【2】【3】【4】【5】【6】【7】
來源:中國文化報  2016年04月21日20:24
分享到:
(責編:吳亞雄、袁勃)

相關圖集

查看更多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