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作協副主席李發鎖談新書《圍困長春》:真實才符合作家的良心和底線【2】

【查看原圖】
吉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李發鎖做客人民網。
吉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李發鎖做客人民網。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2018年06月01日09:02

編者按:我們說東北解放戰爭史是一部雄渾、壯闊,同時有一點沉重的交響樂。在過去幾十年,圍繞這段歷史有各種各樣的說法,但面對歷史最正確的態度就是實事求是。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圍困長春》是吉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李發鎖先生用他的雙腳丈量出的一部作品,今天就讓我們和李發鎖先生一道回顧這段歷史,也聽他來講述創作《圍困長春》時的心路歷程。

 

 

主持人:《圍困長春》主要圍繞東北三年解放戰爭主要戰役還有重大的歷史事件去寫的,其中著重寫到了圍困長春這場戰役,您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哪?

李發鎖:我這本書不同之處,主要是寫戰爭場景背后的領袖們的戰略和策略的比拼,包括將帥們戰術藝術的比拼。我認為,這是決定戰爭勝負或者政黨生命的很關鍵。我要寫領袖們做這種戰略和決策的背景、他們是怎麼想的,與他們的性格和經歷有什麼關系。

主持人:這本書共54萬字,您搜集了兩千多萬字的資料、檔案和典籍,僅注釋就有上千條。孕育這本書總共經歷了幾年時間?

李發鎖:從醞釀到出版應該是五年,集中做工作是三年時間。其中尋找証據在500天以上。尋找這些証據,除了有上層的,還有普通百姓的﹔除了有局部的情況,還有全局﹔除了有共產黨方面的,也有國民黨方面的。

主持人:這本書是您自己用雙腳丈量出來的。您之前說有一段時間甚至快寫不下去了,這是什麼原因?

李發鎖:我是寫小說出身的,曾經六年寫了六部長篇小說,不怎麼累。接到這本書的時候,在寫最后一部小說《細菌》,那時在長春解放以后,我接觸了這件事情,同時接觸了海內外對長春這場戰役的議論。我作為一個49年前的老兵,希望回顧那段歷史時,還英勇犧牲的將士們一個公道。這本書實際上寫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方面的內容就是領袖們的戰略、策略的比拼。第二個方面,將帥藝術的比拼,這個是全書的三分之二﹔另一個是七十年前圍困長春那個公案,海內外顛三倒四的說法很多。我還為了求証一個問題,為什麼貌似強大的國民黨,短短三年就被共產黨打跑了﹔求証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戰爭的正義性和合理性,不容詆毀。說70年前那段公案是為了還原歷史真相,還我們這些將士的公道。回答這個問題,這兩個方面的內容要求証,就是為了求証我們共產黨執政的合理性和不忘初心、發揚光榮傳統的意義。

為了寫這本書我經歷一個波折。原先就是為了要搞清70年前那段公案,替我們共產黨說句話,20多年了,總得有人說,我們不碰不行。寫到一年半的時候,我寫不下去了。我認為我視野短,想法也很幼稚,然后就進行學習,這是寫作最苦的。檔案館兩千多萬字的資料、典籍、檔案,找完了資料之后,不是看一遍,要看若干遍,記不住不行,我快70歲了,又不會電腦,全靠手寫,重要的資料都翻爛了好幾本。確實找出了很多有用的資料,包括當年國民黨征兵戶口簿,証明長春是多少人口,包括國民黨市長尚傳道給鄭洞國一個條陳,包括鄭洞國親筆簽字的往外疏散20萬人。寫這個資料非常難,兩千多萬資料要做一個索引,索引做了比較多的時候有9本,每一本裡面的資料是在哪一頁、哪個版本、哪件事情,都要熟到背地圖一樣。

 

主持人:所有的資料您自己做了一個目錄。

李發鎖:做了目錄,做了索引,記到筆記上,然后要背,把這些東西背了將近半年的時間。你要背得很熟,寫的時候才能寫。為查這些資料,我住了兩次院。我不知道檔案裡面打了防腐劑,我去了就上不來氣。但是我想,寫這本書也是挺值的。

主持人:遇到困難的時候,后來有沒有很偶發的亮點突然讓你覺得這部書我能寫得下去了?

李發鎖:我寫到一年半的時候,為了搞清那件事情,我寫不下去了。把筆鎖到櫃子裡面,不寫。想,天天想,天天公園裡走路、看書,拼命地看書。那一段時間,我大概看了有幾十本書,三個多月。有兩本書啟發了我,一本書是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是站在大歷史觀來研究明朝的事情﹔再一個是美國人胡素珊《中國的內戰》,這兩本書沒有直接寫戰爭,但是都寫了和戰爭有關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政黨的架構,甚至土改政策、俘虜政策。

主持人:這也是您的創作角度。

李發鎖:對,這是《圍困長春》和別的書不一樣的地方。看完他們的書我想明白了,要站在大歷史觀來看,我應該研究二戰以后,蘇聯進軍東北以后,發生在長春的戰役。發生在東北的三年解放戰爭,有其深刻的國際背景。我得出的結論是世界是一盤棋,是由幾個大國在操縱。弱國和小國不過是棋盤中的棋子,任人擺布。把東北解放戰爭、長春戰役放到二戰以后的大的歷史背景下看,不過是二戰之后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爭奪勢力范圍的一種反應。

主持人:這就是大的歷史觀,站在大的國際背景下看局部戰爭的問題,會給你更加開闊的視野。

李發鎖:這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決定戰爭勝負的不是軍事,是政治、經濟,甚至是政黨的架構、各種政策、信仰,這些雖然不直接和戰爭有關,但是直接決定戰爭的走向。因此,要站在大的歷史觀上來研究東北三年解放戰爭、研究長春戰役,非常有意思。

主持人:您對這本書的定位是什麼?你覺得它是一本什麼樣的著作?

李發鎖:我認為是研究領袖們戰略策略的著作。

 

主持人:國防大學教授、軍事專家戴旭先生說,《圍困長春》是一部同時兼就史實、思想、理論及文學價值不可多得的上乘的力作。裡面什麼都包括了,尤其是寫人物性格和人物的個性的時候,是以歷史的事實、以檔案的資料作為支撐的,這是它的魅力所在。

李發鎖:對,這本書不同於一般的軍事專著。研究戰略問題——這很難研究,首先要懂,要學習﹔再一個研究他為什麼這麼決策,這麼決策符合什麼背景,他為什麼這麼決策﹔第三個要研究做出這種決策和他性格有什麼關系,和他的生長環境有什麼關系,寫這種紀實文學同樣可以寫人。

主持人:書中寫的是整個東北解放戰爭,您用了局部戰役的名字,《圍困長春》。剛才您也講到了,最開始就想寫這段歷史,然后牽出了整個東北三年解放戰爭。

李發鎖:為什麼用“圍困長春”這個名字,我費了很多的口舌和很多人解釋。長春本身有兩個方面的意義,它應當是東北的指待。當時的長春是國民黨的東北行營,蘇聯的紅軍總部、共產黨的東北局都在長春。蔣介石把東北劃分了九個省,其中五個省在鬆花江以北,林彪佔據鬆花江以北以后,五個省等於是流亡政府,流亡政府和省黨部也都在長春,圍困長春實際等於圍困東北。這是第一個意思。

第二個意思,長春盡管是局部戰役,但是,它又是整個棋盤上的一個眼,像下圍棋的一個眼,這一個子決定整個東北戰役。毛澤東和林彪爭論討論研究了半年的問題,就是先打錦州還是先打長春。

 

主持人:我在看紀錄片的時候,當時林彪是給毛主席寫了一封信,攻打長春很困難,所以我們採用圍困。毛主席回信的時候還帶著一點批評的色彩說,你不要說它多麼困難,這樣會對將士們軍心不穩。

李發鎖:對。為什麼我用“圍困長春”這個名字?“圍困長春”這個名字不僅僅隻看到它是地域局部的概念,應該看到共產黨領袖毛澤東的戰略問題。他通過圍困長春,牽制整個沈陽的敵人,林彪大軍奔襲錦州以后,林彪一度猶豫還要回長春,毛澤東說你這個時候回長春將要犯一個大錯誤,長春越晚打下來越有利,可以牽制沈陽大部和一路敵人,圍困長春不是我們想的一個小戰役,而是整個東北諸戰役鏈條中的很關鍵一環。毛澤東和林彪的爭論是半年,林彪在沒想通之前也是很有主意的人,並不是怯戰。當時林彪奔襲錦州,最后是勝利了,是一招險棋,也是一招妙棋,冒險不是林彪的性格,是毛澤東大智大勇。

我這本書重點說了毛澤東五大戰略。戰略是決定一個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或者政黨命運的決定因素。毛澤東五大戰略就把蔣介石比下去了。毛澤東第一大戰略,原先是叫向南發展、向北防御日本人。八年以后日本人垮了,“向南發展、向北防御”變成了“向北發展、向南防御”。毛澤東和蔣介石談判,蔣介石揚揚自得,毛澤東把江南的根據地全讓出來了。毛澤東這個時候暗度陳倉,林彪的十萬部隊已經從江南撤到東北了,進去一個多月了,國民黨還在大西北。這是第一大戰略,搶佔先機﹔第二大戰略,毛澤東建議鞏固東北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這了不得。東北進了十萬人,能不能站得住腳,東北老百姓一開始也不歡迎﹔國民黨蔣介石風頭正盛,也不歡迎。到底是佔領縣、大城市,還是佔領農村?毛澤東提出來,要佔領鞏固的農村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這個用意和好處在哪?使林彪的十萬部隊,融入到三千萬的東北同胞之中,1200萬人向農村搞土改。第三大戰略,就是南北夾擊兩線作戰,南拉北打。北邊是鬆花江以北,南邊還留了兩個部隊,是肖華領導的三縱、四縱,也是疲憊之師了,兩線作戰。國民黨往南打的時候,林彪三下江南,四保臨江,這個戰役之后,林彪由被動轉到了主動。第四個戰略,毛澤東利用美蘇兩霸爭斗之間借力打力,借用他們的空隙發展我們自己,我的理解是毛澤東在領導紅軍長征的時候、在軍閥的間隙,帶領部隊跳出包圍圈。當時這個戰略很了不得,借力打力。斯大林曾經下決心,要蔣介石把外蒙古割給他,要經營中長鐵路,它的代價就是把中國攆出去。

 

主持人:您剛剛提到的戰略,過去我們經常會提到的就是“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圍困長春戰役,很大程度上也說明了我們敵住我擾、敵退我打的情況,您寫這本書研究這段歷史是如何評價長春戰役呢?

李發鎖:東北戰役非常重要的。長春在戰略上看,是東北的最中心的腹地,誰得到長春這個據點,就等於在對方的腰上扎上一根釘子。國共雙方都要爭奪這座城市。本來鄭洞國的十萬部隊是孤軍行路,離它的主力沈陽和錦州幾百公裡以外,孤軍在外是很危險的,蔣介石遲遲不撤,他的打算就是這個釘子要釘在共產黨的腹地上。從我們共產黨方面看來,長春拿下來之后,就沒有后顧之憂了。

主持人:我們知道過去半個多世紀以來,圍困長春戰役是一個很敏感的歷史話題。您通過寫完這本書、對這段歷史研究之后,是怎麼看待當時在長春城內有很多的百姓被餓死的情況?

李發鎖:我認為戰爭是有它自身的規律和法則。戰爭要分正義戰爭和非正義戰爭,毛澤東說“正義戰爭是一種抗毒素”,正義戰爭消滅非正義戰爭是雖戰可也。圍困長春這個戰役,幾十年來顛三倒四的有很多說法,這也是我寫這本書的初衷。我想應當把這件事情說清楚,為此我找了五百多天的資料。我認為圍困長春戰役,採取圍困的辦法是必須的。因為當時長春工事見貫全國,並不是虛言。進城以后,共產黨組織民眾拆碉堡1291個,還有一部分沒有拆掉,用我們的力量打不下來。第二個原因,當時城內有國民黨軍10萬人,四平有三萬五千人,林彪部隊曾經集中了七個師攻打14天,傷亡1.3萬人,還沒有打下來。長春的敵人是四平的三倍,工事又比四平堅固很多,那個時候打長春實際上是對人的生命不負責任。不能拿農民的子弟兵隨隨便便地往槍口上送,必須採取圍困的辦法。圍困的辦法古今中外圍困戰,主要是通過斷絕對方的糧草,使敵人衰弱,然后取而代之。這是戰爭法則所要求的。沒有任何非議的。

主持人:如果看待這段歷史的時候,一味地以所謂悲天憫人的態度感慨那樣一種傷亡的話,其實就從根本上否定了革命戰爭或者否定了正面戰爭的意義。

李發鎖:現在很多人有一個誤解,認為我們圍困長春沒有顧及老百姓的死活。這個誤解已經幾十年了,我用確鑿的証據來研究,長春圍困戰從戰役來說,我方是失敗的。為什麼失敗呢?當時有一個宣傳的觀點,誰的心硬,誰就能勝。

 

主持人:很明顯,當時的主動權交給了國民黨軍,是選擇投誠還是選擇繼續負隅頑抗。

李發鎖:第一,圍困是必須的,隻有圍困,符合戰爭法則,對戰爭負責,對人民生命負責,對勝利負責,除非你不想長春解放,你不想東北解放,不想解放全中國。第二,在困餓戰中,從來沒有共產黨這樣對老百姓仁慈過。20多年,沒有人說這句話,現在我說。鄭洞國的目的是多少?他在圍困戰之前讓尚傳道挨家挨戶地查,城裡有兩個半月的糧,可以吃到七月底,什麼概念?40萬人加十萬部隊可以吃到七月底,有兩個半月的糧食。七月底之前我不能放你出去。鄭洞國為了在七月底以后到八月份還有糧,他把二十萬人往外攆,一些人餓死了,我們共產黨受不了了,就往外放。開始一放,8月初的時候放,放了兩萬人,一下子不到兩三天又進了兩三萬。城裡的糧價馬上就掉下來了,這種放是不符合戰爭規律的。沒辦法又圍,看鄭洞國心硬還繼續攆,半夜的時候督察隊,一個警察攆八個人,一個保長要攆出三戶。沒有辦法,共產黨第二步做什麼?解救。責成吉林省委,由兵團副政委唐天際牽頭組織十個縣救援,一批一批放將要死的人。

有人說,為什麼鄭洞國投降了?鄭洞國投降不是圍困沒有糧了,錦州一封閉,他死心了,國民黨部隊逃生的最后希望沒有了。第二是因為60軍的起義,國民黨的部隊計劃60軍的防地,背后頂上了槍口,不得不投降,並不是因為困餓戰,我們困餓戰打不贏嗎?我們考慮老百姓的生死,所以中途終止了。那天我得出了一個結論,誰對老百姓好?不用說,歷史會有公正的。為什麼勝利屬於我們?因為對老百姓好。

主持人:我們也知道,寫作中,作家的態度是特別重要的,直接關乎著讀者去如何看待作品中的每一個人物,您覺得一直以來您秉承的是什麼樣的態度?

李發鎖:我認為應當實事求是,尤其寫紀實文學、報告文學,真實是第一位的。好多人讓我簽字,我就簽了五個字,真實即力量。真實才能夠符合作家的良心和底線。在寫作過程中,我遇到了一些問題,就是變化了的人物怎麼寫。一開始繞不過去,總怕說不清楚。后來干脆秉筆直書,有功寫功,有過寫過。我們割不斷那段歷史,比如東北解放戰爭——毛澤東的戰略決策,林彪的戰術執行。實事求是,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尊重。

主持人:評價一個人物的時候一定要把他放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時期去評價,要不然這個評價就是沒有意義的。非常感謝李發鎖先生做客人民網。

李發鎖:謝謝。

分享到:
(責編:韋衍行、湯詩瑤)

相關圖集

查看更多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