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非遗传人付文刚:身怀"天桥中幡""天桥摔跤"两项绝技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2014年06月11日10:13  陈苑

付文刚表演天桥中幡,据介绍,用一根小拇指举起中幡,动作叫“封侯挂印”。(资料图)
付文刚表演天桥中幡,据介绍,用一根小拇指举起中幡,动作叫“封侯挂印”。(资料图)
下一页

编者按:“我们要时时想到我们的文化正在消失,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去做。”中国民间文艺家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说。6月14日是我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它在薪火传承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情况参差不齐,有的逐渐凋零,技艺濒临失传;有的欣欣向荣,传承人的徒弟也成了大师。为重拾传统文脉,人民网文化频道特别推出《指尖上的国粹》系列报道,为您讲述“非遗人”的传承故事……

“今天,给大家带来老北京绝活儿——天桥中幡!中幡,三丈多高,几十斤分量,没绳拉着,没绳拽着,趴下能耍,躺下能练,咱们闲话少说,把中幡耍起来……”这段精彩的贯口并非出自哪部影视剧,而是北京付氏天桥宝三民俗文化艺术团的团长付文刚带领着他的学生们在表演绝技天桥中幡。

中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晋朝,清朝时称大执事,后由皇宫流入民间,改名中幡,52岁的付文刚是这门绝技的第四代传人,同时,他也是中国式摔跤的传承人。2006年与2008年,天桥中幡与天桥摔跤先后被列入中国第一、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肩担两项非遗文化的付文刚究竟有着怎样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他是如何同时练就两门绝技的?

苦:耍中幡惊心动魄 藤条“操顶”练就“铁头功”

“过去,学中幡就是为了练好摔跤的基本功”,付文刚解释,中幡与摔跤的动作有很多相同之处,但摔跤需要用双石头、大棒子、小棒子等器械练基本功,很多动作是“死”的,而耍中幡和摔跤相似的基本功动作却是“活”的。民国时期,宝善林宝三发现了这其中的奥妙,将中幡和摔跤融合在一起,成为了一代宗师。付文刚的父亲付顺禄师从宝三,仅他一人得到天桥中幡与天桥摔跤的真传。

“内练丹田气,外操筋骨皮。”付文刚回忆,强烈的好奇心促使幼年时期的他跟随父亲学习中幡,一但学起来却苦不堪言。付文刚举了个例子,耍中幡要用额头去接抛来的中幡,表演用的中幡基本上30多斤,而平时练习时用的中幡则重达60斤,“额头上只有皮没有肉,这一下砸下来就得破皮,而且越怕越容易被砸。”为了练出可以接住中幡的“铁头功”,父亲用藤条在他脑门儿上反复敲打,到肿起一个大包,过几天肿消下去接着再打,最后到脑门儿上长出厚厚的茧子,才算过关。

除了额头,用下巴、鼻梁、牙齿接中幡,也是必练的动作,“开始练用鼻梁去接,一不小心就砸出眼泪是常有的事儿。”付文刚告诉记者,中幡100多个动作,台下看着惊心动魄,台上要想耍得好,得讲究六个字:力量、技巧、胆量。“每根中幡的重量是多少,用多大的力度合适,手抬多高腿踢多高,得天天练习不断琢磨才能把握得好。”付文刚说。

16岁时,由于青春期的逆反心理,付文刚不愿练功,“逃跑”去当了兵。但真正当了兵,付文刚反而越发怀念过去天天练功的时光。3年军旅岁月,他利用站岗的时间偷偷练习基本功,中幡和摔跤两门技艺都没放下。

忆:“武相声”重返地坛庙会 首次登台害臊拉不下脸

多年表演经历,给付文刚留下最深印象的还要数第一次登台。1985年,北京地坛庙会恢复,老天桥的艺人们都被请回地坛庙会表演,付文刚也应邀表演中幡。付文刚回忆说,“过去耍中幡要求光膀子,为的是让观众看清楚咱们身上没戴任何护具,表演的是真功夫。我第一次表演时才二十岁出头,平时自己在家练功没人看还好,一上台看到台下大片大片的观众就害臊,张不开嘴。”

讲到这里,付文刚向记者解释,天桥中幡上场表演时,得有人出来说一段,做提前的铺垫,不仅要介绍中幡的技艺和历史,还得把前面刚表演完的节目给介绍一下,例如前面刚表演了拉洋片,光介绍不行,还得会唱上几句。“有点像现在晚会的主持人,我们管这叫‘量活’,那会儿别人也把我们叫做‘武相声’。”付文刚形容。

上台表演害臊怎么办?表演结束后,父亲告诉他一个窍门,“在台上,不要跟观众对视,不要抬头也不要低头,得平视观众,似看非看,这样心里就不会有害臊、紧张的感觉。”13天的庙会结束后,付文刚成功打破了自己的心理障碍。

喜:奔走组建艺术团 成中幡摔跤两项非遗传人

付文刚在地坛庙会上崭露头角,“火”了起来,随后受邀表演不断,连国外也发来邀请。1993年,一位北影导演打算拍一部百集电视剧《瓤子》,呈现天桥各门艺术,可因导演突然去世,拍摄计划流产了。由此,有着浓厚“天桥”情结的付文刚受到启发,萌生了自己组建艺术团的想法。经过多年奔走,到2002年,“北京付氏天桥宝三民俗文化艺术团”终于成立了。这个艺术团不仅有中幡、中国式摔跤的表演,也有五彩戏法、拉洋片、双簧等老天桥绝活儿。在付文刚的带领下,艺术团受邀参加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9年60周年大庆等多场重大活动的表演,在印度、埃及、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也留下了他们的身影。

随着天桥中幡和天桥摔跤相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付文刚成为了两项非遗文化的传承人。2009年,他荣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先进工作者称号,付文刚喜不胜收,“我的父辈们没有得到的荣誉我都得到了”。

忧:强调学艺先学德 下一任接班人至今未确定

采访过程中,付文刚多次强调一句行内老话,叫“学艺先学德”,他从80年代开始教授摔跤和中幡两门技艺,慕名前来学艺的学生近50人,其中只有10个被他收做徒弟。“学生和徒弟在我们这行是两码事,学生都是学一些皮毛”,付文刚解释。付文刚选徒弟有严格的要求,除了看个人自身身体条件,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德行,不能学了拿去打架和扰乱行业市场。“一个人有没有德,需要从很多生活中的小细节里观察出来。”付文刚说。

“过去是徒弟求师傅,现在是师傅找徒弟。”付文刚感叹,如今的孩子难以经受学习中幡的考验,能完全学到技艺的基本没有。目前,10个徒弟各有千秋,付文刚把他们都当做自己的儿子看待,传授同样的技艺。当记者询问谁能成为下一任接班人时,付文刚思考片刻,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还得靠他们个人的努力吧。”

背景资料:

中幡,其主干是一根9米左右的粗竹竿,竿顶悬挂一面0.5米宽、5.5米长的长条锦旗,旗面绣有吉祥图案和祝福用语,因此又称标旗。耍中幡、舞中幡是中国民间传统杂技项目,北京天桥中幡表演最为有名。中幡表演时,艺人们将竿子竖起托在手中,舞出许多花样,其表演动作样式各有形象的名称:将竿子抛起用脑门接住为霸王举鼎,单腿支撑地面用单手托住竹竿为金鸡独立,此外还有龙抬头、封侯挂印、苏秦背剑、擎一柱等样式。2006年,“天桥中幡”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天桥摔跤,也被称为中国式摔跤,曾经流行于老北京天桥,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先后出现过沈三(沈友三)、宝三(宝善林)、张狗子(张文山)等著名摔跤健将。宝善林把单一摔跤表演逐渐演变成艺术摔跤形式,同时吸收了相声表演的艺术形式,摔跤表演翻打跌扑精彩激烈,解说语言丰富、滑稽幽默。2008年,“天桥摔跤”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文化遗产日特约评论:

亲近遗产触摸历史:文化遗产不应锁在“深闺”

用城市历史记忆与个性文化留住乡愁

 

(责编:陈苑、许心怡)

 高清推荐

 最新留言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图片新闻排行榜

  1. 1南京一轿车失控冲下河 司机淡定…
  2. 2宋丹丹与闺蜜朱媛媛对嘴激吻
  3. 3曹格爱女Grace模仿李小龙 …
  4. 4大S手抱女儿返京被拍 体态丰腴…
  5. 5宁静曝分娩过程 谢娜秦海璐花容…
  6. 6柳岩与刘亦菲暧昧调戏男主持
  7. 7京郊现天体浴场:五十余人路边水…
  8. 8美国变性人夫妇 丈夫生娃妻子当爸
  9. 9深圳一3层楼房主梁断裂倾斜路边
  10. 10河南夫妻半夜被抛墓地 回家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