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我们要时时想到我们的文化正在消失,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去做。”中国民间文艺家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说。6月14日是我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它在薪火传承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情况参差不齐,有的逐渐凋零,技艺濒临失传;有的欣欣向荣,传承人的徒弟也成了大师。为重拾传统文脉,人民网文化频道特别推出《指尖上的国粹》系列报道,为您讲述“非遗人”的传承故事……
“那时上班我心里有时都想着舞狮,想着学的新动作,就盼着下班好再练。”45岁的王建文是白纸坊太狮的第七代传人。他像多数习武人一样,着一身白色的练武服,看起来很健壮,说话也爽快。
狮子舞的起源可追溯到汉代。明清时期,北京民间开始出现狮舞,至清代中后期,北京花会中狮子会发展很快,其中,白纸坊太狮老会成立于乾隆五年(1740年)。白纸坊的太狮,曾经受到慈禧太后“永寿长春”的皇封,并得到“半副銮驾”的褒奖。1956年左右,位于白纸坊的北京印钞厂成立了舞狮队,开始组织白纸坊太狮活动。
阴错阳差学舞狮
“北京的狮子舞有‘太狮’、‘少狮’两种,单人扮演的小狮子为‘少狮’,有一人演狮头、一人演狮尾的大狮子称‘太狮’。”讲起白纸坊的太狮,王建文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北京传统的狮子舞能表演十三个套路、二十把活,有‘小三样’、‘长五相’、“对头”、‘戏水’等,”其中,太狮“戏水”就是白纸坊狮子舞中较难的动作。
“我是阴错阳差才学的舞狮,”当谈及如何与白纸坊太狮结缘时,王建文觉得纯粹是偶然,“小时候身体不好,在16岁那年,父母让我跟着师父(刘德海,白纸坊太狮的第六代传人)学武术,到18岁的时候,才开始接触舞狮,”那年是国庆35周年,北京市全国总工会点名让刘德海带的舞狮队参加国庆节表演,如此重要的演出,让刘海德不敢懈怠,于是“命令”王建文作为替补人员加入到舞狮队,以防有队员临表演时“掉链子”。估计谁都没想到,最初的“替补”却成了最终的传人。
“其实,我一点也不情愿进舞狮队,感觉舞狮像在卖艺,但是,师傅的‘命令’我又不敢违抗,”尊师重道的王建文只好硬着头皮加入舞狮队,和师兄们坚持每天8小时的训练。尽管当时的王建文是个精力充沛的小伙子,但这8小时几乎没休息的训练强度还是让他感到很累、很苦。
“师傅只有抽烟的时候会让我们休息,但是他抽烟只抽一半,这就等于是我们刚停下来就又得开始练,”大家为了能多休息会儿,王建文和师兄们也开始学着抽烟,“多抽会儿,就能多休息会儿。”
对师傅只存疑不质疑
虽然师傅对徒弟们非常严格,但当提起师傅的时候,王建文满是敬意,“过去,他扮演的‘黑狮子’已经取得了大家公认的没法取代的成绩,但他仍然注意吸收河北保定、四川两地狮子舞里狮子头小身短、表演灵活和艺术欣赏性强的优点,使狮子在‘美相’上表演得更具北狮的风采。”
师傅的观众认可度令王建文羡慕不已,他印象最深的一次表演是1987年的春节年会。表演中,当王建文和其他人扮演的狮子爬到高处时,观众特别兴奋,大声喝彩,“可等到师傅一出场,台下几乎所有的记者都把相机都对准他,观众的掌声也更热烈了。”王建文当时就纳闷儿了,心想自己和其他师兄都表演得挺好的,为什么师傅更能得到观众和记者的认可呢?
表演结束后,王建文向师傅吐露心中的疑问,没想到师傅的回答却让自己大受打击,“因为你根本就不会练!”王建文坦言,当时心凉透了,“我觉得自己挺用心的,也练得挺好的,为什么师傅还说我不会练?”对于师傅对自己的定论,王建文“只能存疑,不能质疑”,但他却为此耿耿于怀好几年,“我一直琢磨怎么练才是‘会练’?怎么才能练到师傅那个程度?那时连上班都想着怎么舞狮!”时隔多年后,师徒二人饭后闲聊时,师傅终于解开了王建文心中的疑惑,“原来,师傅当时只是激励我。”
提起这些往事,王建文说自己作为“白纸坊太狮老会”的传人,能跟随刘德海师傅学习舞狮,觉得很幸运,“舞狮是我一生最大的爱好,能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东西不容易,舞狮是我生活中最大的乐趣。”
教徒弟练好舞狮是唯一愿望
可惜,舞狮表演对演员的体力和年龄都有较高的要求,现在已经年近五十的王建文只能退出舞台一线,从事舞狮教学和表演指导方面的工作。“只要有人愿意学,我都很乐意教。”他坦言,虽然自己现在无法再像以前那样再在舞台上“上蹦下跳”,但还是可以把自己多年来从事“太狮”学习和表演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人。
王建文为了让“白纸坊太狮”能继续传承下去,他打算要从娃娃抓起,“但是现在最轻的狮子头也重达6斤,小孩子根本拿不起来。”他找来一个做道具的朋友商量对策,朋友建议用塑料做原材料,并且尺寸再小一号,孩子们用起来就没问题了。王建文觉得主意不错,立马开始动手做。“但是现在的人对这些都不感兴趣,加上学‘白纸坊太狮’是个吃苦的活,练起来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说到这些,他显得很无奈。
现在王建文租了一个农家院,自己在院子里种菜、养鸡、创作不同神情的狮子头,“我现在无欲无求,自己种菜吃,也基本不吃肉,衣服就穿这纯棉褂子,挺好……”说到这,王建文顿了顿,转头望向远处,“我唯一的愿望就是能有几个好徒弟,教他们练好舞狮,这样,我将来‘归天’再见着师傅,也能对他老人家有个交代。”
背景资料:
2008年,“白纸坊太狮”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的保护名录。1959年,在人民大会堂庆祝竣工的表演舞台上,“白纸坊太狮”的表演给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活灵活现的黑狮子更是得到了许多的赞扬。从此,京城里绝无仅有的黑狮子就成了“白纸坊太狮”的一绝。
其实,黑狮子的出名竟纯属“意外”。传统的“白纸坊太狮”有两只,一黄一蓝,当年由于物资匮乏,没有染料去染蓝狮子,眼看表演的日子就要到了,一位老师傅想了个办法:“不然,我们将头发制成狮鬃,上台再追蓝光。”无奈之中,舞狮队只好如此,却没想到,由此成全了一只黑狮子,并成了“白纸坊太狮”的招牌。
中国文化遗产日特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