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泉州8月18日电 (周素雅 乐意)在人民网“行走新丝路”大型跨国全媒体报道活动即将启动之际,人民网海上丝绸之路国内线报道团队于8月16日中午到达海上丝绸之路第一站——泉州,将镜头对准了位于泉州清源山的伊斯兰教圣墓——灵山圣墓。
灵山圣墓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兰教圣迹,与麦地那的穆罕默德圣墓、纳贾夫的阿里圣墓齐名,被称为“世界伊斯兰教的第三圣墓”。
伊斯兰教创立初期,传教士响应穆罕默德的号召,与阿拉伯商人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一同前来,泉州成了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地区之一。据明代何乔远《闽书》记载:“唐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穆罕默德遣四贤徒来华,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沙仕谒、四贤我高仕传教泉州,卒葬灵山。葬后是山夜光显发,人异其灵圣,故名曰圣墓,山曰灵山,村名‘乐园’,含有灵异和尊敬双重寓意。当时还没有涂门街的清净寺,所以很多人都到这里来礼拜”。
据泉州市文管所文博研究院的研究员黄真真介绍,墓上的石亭于1962年重建,亭中有两座花岗石雕的长方形墓盖石,墓盖底座环刻莲花瓣图案,简朴无华,衬托二位贤者的高洁品德。墓后是一个半月形回廊环抱墓室,据说这样象征伊斯兰象初月一样纯洁。廊柱造型特异,上下两端偏细,据考证是唐代一种名叫“梭柱”的建筑风格。这一考证为圣墓的历史年代提供了实物佐证。廊内有历代石碑5方,正中一方用青草石雕琢的阿拉伯文石碑刻记载了伊斯兰历722年即元代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一批阿拉伯穆斯林远渡重洋来到泉州“修缮了这座被祝福的坟墓”,那时,每当秋冬季节,满载丝绸、瓷器、茶叶等货物的阿拉伯商船在离开泉州刺桐港时,穆斯林会纷纷到圣墓来向二贤辞别,并祈求真主赐福,让船队平安回国,亲人团圆。右侧一方为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郑和第五次下西洋途经泉州,来此祭告行香后属下为之所立的记事碑。
每逢伊斯兰开斋节和古尔邦节,以及中国传统的清明节,许多泉州地区的回民和穆斯林总要集体来此“游坟”。
现在,圣墓已成为研究泉州海外交通史及伊斯兰教传播史的重要史迹,并于1988年1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政府多次拨款修葺,圣墓显得更加端庄秀美,风姿绰约。
呼叫热线 4008-100-300 服务邮箱 kf@people.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考生服务 | 招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8号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5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