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纸皆世情—— 重读杨绛的《洗澡》--文化--人民网
人民网

满纸皆世情—— 重读杨绛的《洗澡》

2016年05月25日16:32    来源:深圳晚报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推荐
  • 字号

  柳已青(作家、编辑)

  20年前,在济南读大学时,经常去英雄山文化市场淘书,曾买了一本三联版的《洗澡》。不知道这本书散落在书房中哪个角落里,找了好长时间,没有找到。在一个秋雨霏霏的午后,去书店,买回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洗澡》,想起当年读这本书的时光。当晚,在灯下,重读了一遍。想起汪曾祺的一副联语:往事回思如细雨,旧书重读似春潮。

  当时年少思想薄,只知许彦成与姚宓之间的感情默契,却无缘在一起,无端感到怅然。却不了解这个小说发生的历史背景——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和“三反”运动。对这一段历史,以及知识分子生存处境和思想转变,有了深刻的了解之后,再来读《洗澡》,更觉其妙。

  第三部分“沧浪之水清兮”,生动形象地描写知识分子自我检讨,以求思想改造过关的种种场景。第一部分的“采葑采菲”、第二部分的“如匪浣衣”,是为“洗澡”做铺垫的。显然是小说的高潮部分。杜丽琳、朱千里、丁宝桂、余楠等人,面向群众和领导的自我检讨,心理描写,非常精彩。他们逐一登台,或灵活应对,或夸张做戏,或胆怯心虚,或深挖灵魂, 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场面,“洗澡”的社会氛围,每个人的心理变化,小说以艺术化的方式呈现,可谓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杨绛先生以精彩的笔墨,描摹知识分子的众生相。既有荒谬滑稽的一面,也有严肃沉痛的一面。思想改造带有以后政治运动的特质:令人心生畏惧,触动灵魂,让人痛哭流涕;甚至同事告密,夫妻反目,子女揭发,一应俱全。我想,杨绛先生将她对这段历史的回望与认知,通过许彦成点化而出,真诚又不乏对运动的质疑:“我认为知识分子应当带头改造自我。知识分子不改造思想,中国就没有希望。我只是不赞成说空话。为人好,只是作风好,不算什么;发言好,才是表现好,重在表现。我不服气的就在这点。”

  读者读到这一段,期待许彦成如何过关,正像杜丽琳一样,为许彦成过关“暗暗担心”,结果许彦成的检讨,草草几笔就过去了。

  初读看到的是爱情,重读,满纸皆世情。《洗澡》是一部世情小说,和钱锺书先生的《围城》有异曲同工之妙。《围城》中多妙喻、幽默和讽刺,《洗澡》语言简练,对话无不出自人物的性格,叙事冷静,不动声色但可感受到人物的内心波澜。施蛰存评价这本小说:“《洗澡》给我的印象是半部《红楼梦》加上半部《儒林外史》。”许彦成、杜丽琳和姚宓的三角故事,是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动力。施蛰存还评价说:“这个三角关系,写得非常高雅,对现代青年会有良好的教育作用。不过我又怀疑这是不是作者的理想主义?”

  果真是理想主义,百岁杨绛续写《洗澡》,已经出版《洗澡之后》。《洗澡》的尾声,丁宝桂气急败坏地说:“难道还要洗?我听说是从此不洗了。洗伤元气了!洗螃蟹似的,捉过来,硬刷子刷,掰开肚脐挤屎。一之为甚,其可再乎!”我还没读《洗澡之后》,不知以后是和风细雨,还是狂风暴雨。不知杨绛先生在《洗澡之后》怎样写1957年的春天和夏季。

  看新闻报道,得知《洗澡之后》人物依旧,但故事有所不同。《洗澡》中有纯洁感情的男女主角,在《洗澡之后》终于有了一个团圆的结局。杜丽琳被划为右派,在改造劳动中遇到真爱,与许彦成离婚。在一个中秋佳节,许彦成与姚宓,有情人终成眷属。说老实话,这也是一个庸俗的结局。

  许彦成和姚宓结婚了,故事已经结束得“敲钉转角”,作者对自己喜爱的角色的命运,给了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这自然是杨绛续写的初衷,自己“称心如意”,绝不给续写者任何机会。杨绛先生太爱惜自己的这部著作了,即使活到百岁,终究放不下。我觉得,其实,杨绛先生也为《洗澡》这部经典之作,终结了小说的悬念和读者的想象。小说的艺术魅力,在于有无数种可能,让读者想象完成。作者给出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局,无形中降低了《洗澡》的经典地位。当然,《洗澡之后》如能保持《洗澡》的艺术水准,那么,百岁杨绛的续写,可谓文坛的一桩佳话。

(责编:欧兴荣、陈苑)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