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丹:中國文化走出去,要靠生活方式的潛移默化--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於丹:中國文化走出去,要靠生活方式的潛移默化

季蘇平

2012年11月09日09:27    來源:中國廣播網    手機看新聞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回首中華文明浩浩五千年的歷史,歷次鼎盛時代莫不是與文化的繁榮昌盛相關聯。在打造文化強國的道路上,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時代傳承與文化傳播,文化創意與商業產業之間如何保持平衡也是一道待解的難題。中央台記者專訪十八大代表、文化學者於丹,為破題尋找靈感。

  背誦古文經典是很多小學生的必修課。在有些小學,孩子們早讀課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背誦《論語》和古代詩歌。對於儒家經典,於丹認為小孩子背或者不背皆可,因為《論語》的關鍵是理解與踐行。不過於詩歌,於丹卻力主應該背下來,因為其中蘊含了中國人的節奏和意向。

  於丹:我給你們重新斷句背一下它就會是一首詞,它就不這麼整齊了。"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全都變了吧,所以你們不覺得嗎?我們今天這種表達有時候哎呀心裡有好多好多話都說不明白,為什麼呢?就是沒有找到中國人的節奏,沒有找到好的意向,所以小朋友別覺得詩歌這個東西枯燥,小孩隻要會背兒歌就能背詩歌。

  文化的影響力不僅僅以時間為軸,一代一代傳承,也在地域維度裡向四方傳播。在過去三十年,中國文化搭乘這全球化的翅膀,撒播到世界每一個角落。特別是在中國經濟影響力劇增的今天,學習中文成為了一種職業需求。

  作為文化學者,於丹的建議更進一步,教授中文不僅僅是一種語言,更是一種文化的詮釋,必須讓外國人理解蘊含在中文裡的中國文化。當然,中國文化想要走出不僅要依靠文字和典籍,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潛移默化。

  於丹:我認為中國文化不光是傳播紙上的文化,典籍的文化,更重要是生活方式,"琴棋書畫詩酒花,柴米油鹽醬醋茶。"茶是件俗事,是開門每個老百姓的事,所以人在草木之間,這是中國人的生活,如果能夠給西方人泡壺茶,我們能夠喝著茶品著聊著這種文化的傳播是有力量的,所以我更認為,我們要用生活方式去進行溝通。

  茶與咖啡曾經被作為中國文明與西方文明的象征。茶講究品茗和天人合一的規律,而咖啡講究烘焙和拼配的比例,兩相比較,體現出兩種文明不同的特點。正因為如此,於丹認為想要讓不同文明裡的人了解中國的生活方式,比較是一種好方法。

  於丹:我們要在比較的坐標中呈現我們的文化,也就是說用西方文明所熟悉的體系來跟我們的文明形成細節的參照,呈現差異和而不同。

  在中國人打造文化軟實力的努力中,文化產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然而不同的聲音也開始冒出來,有人認為文化被過度商業化,我們弄丟了文化,隻剩了一身浮躁。於丹坦誠,文化產業的核心是創意,創新。假以時日,文化創意產業將給予我們豐厚的回報。

  於丹:文化創意產業中真正的核心價值在於它的創意含量,也就是說用創意鏈接起來文化含量和產業規模,但它的結合點是在創意上,現在就是有好多做的時候就是過分強調它的商業的回報率,但是它並沒有一個飽和的創意空間,所以文化跟產業就變成了兩張皮。

  我覺得我們還得回到本初文化創意產業的創意層面上,因為創新的能力才會讓我們真正有可持續發展的文化自信心,所以在當下大家都不要著急,文化的產業跟其他的產業有本質的區別。它不是急功近利的,它不是當下回報的,而是尊重行業規律持之以恆,把創意含量發揮到最大效能的。(記者季蘇平)

(責任編輯:肖亭亭、許心怡)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