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
中國電影面臨“眼熱心冷”的美學困境,即視聽奇觀越來越多,內心感動越來越少。
無論是國際合作,還是自主創新,電影界都迫切需要積累一套有針對性的、具體的技術解決方案。
我們老說中國電影不會編故事,其實不是不會編故事,而是不會進行文化價值的再造和設定。
隨著好萊塢分賬大片在國內更大規模上映、大批中外合拍電影扎堆兒上馬,中國電影產業與市場遭遇的巨大變動給電影界乃至文化業界帶來錯綜復雜的可能性和不確定性。在這個危機與機遇並存、未知伴隨焦慮的特殊時段,學界與業界的相互探討激發顯得尤為必要。近日,由中國電影博物館和北京大學藝術學院聯合主辦的“電影:文化力和影響力——2012中國(北京)電影學術年會”,就中國電影品質提升與產業突圍,以及如何增進中國電影文化力和影響力的議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小馬拉大車
夯實中國電影“陽關道”
今年上半年全國電影票房總額達到80.72億元,同比增長了41.7%,但《中國電影報》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擠進本年度內地票房前10位的國產電影就隻有一部《畫皮2》,擴大到前15位,《聽風者》勉強入圍。其余諸席皆為好萊塢進口片佔據。
“喜憂參半”同樣適用於描述2002年《英雄》開啟“大片時代”以來的10年中國電影:中國電影的“盤子”僅從票房絕對數而言,從2002年的6億元到2011年的131億元,已經增長了二十幾倍,觀看電影已經越來越成為中國老百姓日常消費的重要選項,然而,“中國造”的國內國際影響力,卻並沒有給人帶來驚喜。
中國電影產業化改革不過10余年,相較於美國電影一個多世紀的持續積累,工業基礎和行業經驗都存在巨大差距,用中國傳媒大學教授趙寧宇的話說,這匹“小馬”居然能夠拉下中國電影這駕“大車”,已經是一個奇跡了。
但事實上,一旦二者狹路相逢,強者絲毫不會因為“同情之了解”而讓你半分,這就是全球市場的邏輯。強者之所以強,還在於它會將弱者籠罩在自己強大的陰影之下。在好萊塢式“大片”思路的席卷下,雖然國產片中產生了《集結號》、《讓子彈飛》等少數口碑票房雙豐收的佳作,但很多大制作還是砸了藝術家的招牌,甚至落得個票房慘敗。
在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王一川看來,這10年,可以用“三大”、“兩缺”來概括:大片時代的來臨,大景觀的創造,大量觀眾的回歸﹔缺少價值品質,缺少優秀電影人才。尤其需要正視的是許多中國電影正面臨“眼熱心冷”的美學困境,即視聽奇觀越來越多,內心感動越來越少。
在好萊塢大片施加的“影響的焦慮”下,雖然有些中國電影人做出了脫離實際的藝術和商業判斷。但是,通過在豐腴的想象和骨感的現實中不斷“試錯”,中國電影也還是摸索到了寶貴的教訓和經驗。那些在殘酷市場和創作困境中殺出一條血路的馮小剛作品、《鋼的琴》、《失戀33天》、《賽德克·巴萊》等,在不斷積累著中國電影的產業和美學經驗,為中國電影積攢了不少人氣和信心。
國家廣電總局電影管理局副局長喇培康則認為,隨著同類型、同量級國產影片的不斷增多,基於文化差異和視聽奇觀的好萊塢進口片帶來的審美疲勞將愈加明顯。同時,隨著中國電影不斷探索電影創作規律、豐富電影類型,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優秀國產電影,贏得觀眾喜愛。而這一切的前提是:文化上的自我認同和技藝上的突破創新。
電影界相信才華
更相信產業經驗和科學管理
火熱的產業氛圍和高端人才的缺乏形成了中國電影產業的“冰火兩重天”。天津北方電影集團董事長王大方對此體會頗深。在集團的國際化戰略中,他們與卡梅隆—佩斯集團合作建立CPG中國總部,卡梅隆提出要為中國方面培訓兩個高端3D電影制作人才。本來是求之不得的機會,但卻難住了王大方:學員要同時具有攝影、美術、3D制作基礎,還要能夠熟練使用英語。“這樣的人哪裡找?”
在王大方看來,“有什麼人就有什麼事,有什麼導演就有什麼作品,有什麼人才就有什麼產業。現在中國電影的核心問題是核心競爭力不夠,主要是人才不夠。”
在今天的中國電影業界,有人相信“大師”,也有人能反對“大師”。《畫皮2》成為今年國產電影的產業亮點,同時創造了國產電影票房的歷史新高。《畫皮2》藝術總監楊真鑒把電影受到的市場認可歸功於年輕導演烏爾善的“生產管理”能力,他特別欣賞烏爾善的一句話:“我不相信才華,我隻相信把才華變成藝術現實的科學管理流程。”
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教授蘇牧認為,作為產業主體的“商業電影”,其制作有法可循。比如好萊塢編劇流行“做卡片”,把故事的第一張卡片挂在牆上,第二張可以是2.5,但絕不可以是2,更不可以是1.5,也就是說,在觀眾與導演的智慧較量中,導演一定要給觀眾以意外。
2010年,一部國內反響平平的《功夫夢》全球票房一舉突破3.4億元,在中影集團海外推廣公司總經理周鐵東看來,這是它從胚胎階段就全面跟世界主流電影公司合拍的結果。“如果《金陵十三釵》和《赤壁》一開始就跟海外全方位合作,它在海外肯定會發行得更好。國際交流不僅能充分共享海外同行的發行渠道和營銷網絡,還能充分融合海外同行的行業智慧,在電影生產方式上充分與國際接軌。”
產業人王大方明顯感覺到國際電影沖擊帶來的“生死時速”:“我們發展是滯后的,我們可以慢慢地趕,可以自主研發,但是就怕我們還沒有完成躍進,就已經被淹沒了。怎麼辦?必須積極參與國際的競爭合作,整合國際電影資源來發展中國電影。”
業內人士指出,目前中國幾乎所有有實力的創作團隊和制片公司都跟好萊塢進行各種方式的合作,一方面是合拍片能享受優惠的政策待遇,另一方面,中國電影人也試圖通過合作的方式獲得先進的創作生產理念和管理方式,“師夷長技以自強”。
“合作也好,自主創新也好,中國電影業界隻有通過積累一套有針對性的、非常具體的關於電影產業方方面面的技術解決方案,才會打造出一個中國電影的新局面。”趙寧宇說。
跨文化對話
呈現靈動多樣的中國氣象
對好萊塢的更大規模進入,接受方的態度也是千差萬別的。對觀眾和消費者而言,市場的進一步放開,使得他們能夠看到更多國外電影,無疑是一件好事﹔對業內人士而言,既有危機感,也有新的產業可能。然而在兩者之外,還有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即文化意義上的“中國電影”遭遇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強勢文化,會是怎樣一種結果?這個問題與中國社會一個半世紀以來的文化轉型和文化認同糾結在一起。
在美國康奈爾大學任教的顏海平,已經在美國學習工作了25年。這25年,她不斷跟學生和社會各界講述中國的人和事,她深深地體會到,跨越“天方夜譚”般的文化差異,讓異國人了解本民族的歷史和現實是多麼浩繁的工程。同時,她也在思考,“我們如何以靈動的生命狀態在千變萬化中去呈現我們的精神價值,構建一種‘有差異的認同’”。
“我們在講述自己的時候,一定要了解對方,這樣的自我認識才更有見地、更有效,我們應當更主動地介入、參與到跨文化的真正對話中來”,顏海平總結說。
那麼,怎樣的電影語言更容易為跨文化的觀眾所接受?楊真鑒認為,“我們老說中國電影不會編故事,其實不是我們不會編故事,而是不會進行文化價值的再造、設定。圍繞一個價值核心來展開設定,當這些設定不可動搖的時候,故事就成立了。”
學術年會上,不少電影人和專家學者都有這樣一個共識:任何傳播都是一個由近及遠的過程,文化傳播也不例外,因此中國電影首先要滿足國內電影觀眾的觀影需求,這是電影產業的根本,也是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保証。電影人應該持續關注中國這片土地,關懷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關注他們的命運,他們的內心世界,同時也要廣泛地學習世界電影的藝術探索和新的技術、藝術手段,了解目標市場和受眾,關起門來談中國電影特色,是一種懶漢思維。
“院線制改革和民營資本進入電影產業的10多年來,中國電影產業直線上升,改革釋放了巨大的活力。電影產業改革還應繼續發力,建立健全公平高效的市場秩序,塑造平等的文化市場主體,讓文化產業要素更加自由公平地流動,充分釋放它們的能量。這樣,中國電影產業一定會更加繁榮,中國電影和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一定會逐漸增強。這是必然的。”中國電影博物館館長楊永安總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