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形勢述評:文化設施免費普惠基層群眾--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年終形勢述評:文化設施免費普惠基層群眾

本報記者  張  賀

2012年12月25日08:1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制圖:宋 嵩

  當你在電腦上打字聊天時,當你發送短信和親朋溝通時,當你捧著iPad上網瀏覽時……你可曾想到,有人正在為無緣這一切而失落和煩惱?數字技術正在改變中國和世界。但不是所有人都搭上了數字時代的這趟快車,經濟條件和知識技能等因素把一部分人攔在了信息時代之外。

  不過,隨著圖書館等公共文化設施的全面免費開放,情況正在改變。

  今年21歲的遼寧西豐人譚春啟中專畢業后來到沈陽找工作,因為缺少專業技能,求職屢屢受挫,臨時在鐵西區的一家洗車房裡打工。小譚決定學電工、考電工証,但四五十元一本的專業書籍令月收入不過千元的他直呼“整不起”,於是他想到了去圖書館借書。去年11月的一天,小譚來到了位於沈陽市萬柳塘路的遼寧省圖書館。免費辦証、免費自習、免費上網……一系列的“免費”令小譚喜出望外。他說:“我活了20多年,從來沒進過圖書館,更不知道圖書館還是免費的,誰都能進。”更大的驚喜還在后面。2012年10月,遼寧省圖書館推出平板電腦(pad)免費借閱活動,隻需留下400元押金就能借到一部平板電腦,內置680種電子書和49個學術視頻,可以免費下載省圖書館的電子圖書和電子期刊。

  譚春啟是第二位拿到平板電腦的讀者。此前他曾用手機下載圖書和資料,但手機屏幕太小,看不清楚電工符號,更要命的是手機上網要花流量費,他舍不得。譚春啟說:“我住得遠,老板也不讓請假,請一天假就要扣一天錢,不可能老來圖書館,有了pad,我隨時隨地都能看書,太方便了。”目前,小譚已經考取了“電工進網作業許可証”和“電工技術中級証”,正在向“電工上崗証”發起最后的進攻。有了這3個証,他就能當正式電工了。“我特別感激圖書館。”這位90后的農村小伙子誠懇地說。

  截至今年12月12日,遼寧省圖書館首批500部平板電腦和20部電子書已被借閱一空。

  2011年,文化部聯合財政部推動了全國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美術館免費開放。截至今年10月,全國2952個公共圖書館、3285個文化館、34139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實現了無障礙、零門檻進入,所提供的基本服務項目全部免費。據不完全統計,免費開放政策落實后,2011年3月至10月,各級公共圖書館到館人次4.27億,比2010年全年3.28億人次增長30%。

  出人意料的是,公共圖書館免費開放后,到館人數增長最快的群體是外來務工人員和老年人。最受他們歡迎的服務項目就是公共電子閱覽室,在這裡他們可以免費上網。遼寧省圖書館今年11月抽取1001名最近到館使用公共電子閱覽室的讀者身份信息進行統計,數據顯示:沈陽市讀者佔總人數的52.7%,外地讀者佔47.3%,其中農民工讀者312人,佔總數的31.2%,老年讀者(60歲以上)66人,佔7%。

  業內人士認為,使用圖書館的外來人口和老年人之所以會增加,和免費開放有直接關系。遼寧省圖書館館長助理姚杰說:“收費和免費之間也許就差一塊錢,但就是這一塊錢就可能導致讀者不來圖書館。”2010年以前,為了控制讀者流量,遼圖的公共電子閱覽室每小時收費一元,每月使用量約為6000人次。2010年7月取消收費后,使用量迅速攀升至每月1.1萬人次。

  “有錢的不是家裡有寬帶,就是去網吧,來圖書館的大部分都是低收入群體。”姚杰說,這裡面尤以在沈陽打工的外地人和老年人居多。“他們是我們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免費開放給他們的實惠最大,所以不管是不是遼寧人,不管他們的年齡,隻要來我們館,就是我們的服務對象。”

  今年79歲的黨征是位獨居老人,平靜而寂寞的生活令她自稱是“孤獨的牧羊人”。去年她偶然得知遼寧省圖書館是完全免費開放的,住在北塔的她於是坐了一個小時的公交車來到這裡。一個月之內,遼圖的工作人員手把手地教會了她用電腦和上網。一年來,風雨無阻,黨征老人每天必到。上上網、看看書、看看影碟、學習俄語,生活一下子變得充實起來。她說:“隻有來這裡,我才不覺得寂寞。”

  其實,來圖書館的老年人相當一部分是尋求精神慰藉的。一位老人對記者說:“我家裡有電腦,能上網,但我不會,也看不懂。孩子們忙,也沒時間教我,有時候看他們在網上玩得挺熱鬧的,我就覺得和這個社會脫節了。在這兒,都是和我般大般的(遼寧方言,意為同齡人),一塊兒學,一塊兒說說話,感覺挺好的。”遼圖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因為老年電腦培訓班非常熱門,還有人托她“走后門”當插班生。

  據文化部統計,目前全國公共電子閱覽室數量達6200個,年服務人次近1700萬。各級公共圖書館擁有計算機近15萬台,普遍具有數字資源提供能力。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司長於群透露,2012年中央補助地方用於公共電子閱覽室的專項資金達2.76億元。

  於群說:“中國面積大、人口多,發展不平衡,各地情況千差萬別,而且越到基層,文化資源和服務能力越薄弱,這就需要發揮中心城市的輻射和延伸作用。怎麼把這種作用發揮出來?就要靠信息技術手段。通過數字技術跨越地域和資源限制,已經越來越成為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均衡化的突破口。”

  除了公共電子閱覽室之外,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和數字圖書館也是頗受基層群眾歡迎的文化惠民工程。今年是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10周年,經過10年建設,已初步建成國家、省、市、縣、鄉鎮(街道)、村(社區)六級服務網絡,覆蓋全國60.2萬個行政村(覆蓋率達99%),部分省(區、市)正在向自然村延伸。“進村入戶”把文化科技知識送到了農民的家裡,成效巨大。

  截至2012年12月,文化共享工程培訓人次達616萬,突破12億人次的基層群眾受益。

  以數字技術為載體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正在為弱勢群體改變命運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目前我國有農民工2.45億人,60歲以上的老年人有1.53億。相對於他們龐大的人數,能夠接受公共文化服務的還較少。姚杰說:“盡管這兩個群體到館人數增長較快,但和總數相比,還是少的。”她認為,一方面是宣傳不夠,很多人不知道圖書館等公共文化設施是免費的,也不知道有哪些適合自己的項目。另一方面,投入不足也使基層文化單位服務能力受到了限制。姚杰說,有些縣圖書館十幾年沒買過一本新書。大部分縣級圖書館的年購書經費隻有2萬到3萬元,隻能訂幾份報刊,買不了多少書。她盼望國家能加大對基層圖書館的投入力度。

(責任編輯:黃維、許心怡)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