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橋梁歷史跨越數千年,古代勞動人民憑借自己的聰明和才智,創造了精湛的橋梁工藝。其中,“廊橋”就是勞動人民實踐和智慧的結晶,具有極高的科學、文化、歷史、藝術價值,在世界橋梁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各種造型的廊橋中,以木拱廊橋造型最為別致,獨具特色,是中國傳統木構橋梁中技術含量最高的品類,也是世界橋梁史上絕無僅有的一個品類。
木拱廊橋分布於浙南、閩北山區,其中又數浙江泰順的廊橋最負盛名,列入國家級文保單位的數量最多,營造技藝保護傳承成效顯著,因此有“中國廊橋之鄉”、“中國廊橋博物園”之美譽。2009年9月,由屏南、泰順、景寧、慶元、壽寧、周寧等浙閩六縣聯合申報的“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標志著廊橋文化走向世界。2012年11月,浙江泰順、景寧、慶元,福建壽寧、周寧、屏南、政和聯合申報的“閩浙木拱廊橋”被正式列入更新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廊橋申遺又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借廊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之東風,以期廊橋走出浙南閩北的深山,充分發揮經濟效益﹔以期廊橋文化得以傳承與發展,續傳民族文化精神,已時不我待。
廊橋歷史源遠流長
自古至今,廊橋在中外建筑和園林景觀設計史上都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和廣泛應用。尤其是在我國,它已經有近2000年的歷史,早在漢朝就有關於“廊橋”的記載。廊橋在我國的古典園林設計中對此也有頗多運用和借鑒,就如很多的江南古典私家園林的水景營建,帶給我們更多的是美的享受。可以說,“廊橋”是古代建筑景觀設計史上的絢爛瑰寶。
浙南閩北,山巒起伏,森林茂密,地形復雜相似,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先民們逢山開山鋪路,遇水修水搭橋,發揮著聰明智慧,改造自然,建造廊橋。在歷史漫漫長河中,廊橋飽經滄桑,與奇山秀水和諧交融,形成一幅幅雋永的圖畫,誕成一塊溝通古今的文化瑰寶。
浙南閩北廊橋數量眾多,據不完全統計約108 座,橋梁結構類型多種多樣,其中16座木拱廊橋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廊橋文化底蘊豐厚
浙南閩北所存廊橋採用傳統的工藝制成,不用一釘一鉚和其他的鐵件,皆以質地堅硬的木質筑成,工藝復雜、裝飾講究,令人驚嘆。它的獨特之處還在於它有優美的廊屋,橋身加蓋廊屋這項技術重現了古代屋檐建筑的革新。廊頂上豎起的幾個多重檐的亭閣式寶頂,與橋梁自身融為一體,整體結構嚴謹,造型獨特極富觀賞的美感。廊橋集實用性、觀賞性、藝術性於一身,在提供便利與擋風避雨的同時,廊橋還是當地鄉民休息,交流交易的公共場所。許多廊橋不僅是一個村庄的公共中心,而且還在聚集人氣的基礎上,衍生發展了商業街道,成為村庄及更大區域的商貿中心。廊橋的所在地往往成為一個村落的中心,這與廊橋本身具有多重身份有著緊密的聯系。當廊橋成為一個村落的中心以后,商貿集市自然也就以廊橋為中心而形成。這種特征是非常明顯的。廊橋的存在與商貿店鋪的出現似乎與地理環境有著不可割斷的聯系,廊橋的存在,在某種意義上來說聚集了興旺的人氣,這是村鎮或者古代重要交通古道上商業店鋪賴以持久繁榮的基本條件之一。
《中國科學技術史》稱廊橋“在世界橋梁史上唯中國有之”。北宋名畫《清明上河圖》中那座汴水虹橋就是木拱橋的典型代表。清代周亮工的《閩小記》載:“閩中橋梁,最為巨麗,橋上建屋,翼翼楚楚,無處不堪圖畫。”木拱廊橋,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歷史變遷的縮影,更是優秀傳統文化的珍寶。除藝術本身的巨大價值外,木拱廊橋還蘊含著許多頗值細述之文化亮點。如廊橋與地方民俗、信仰,與史實、傳說故事,與橋名、碑記,與楹聯、書法,等等。可以說,每一座木拱廊橋,都閃耀著文化的光芒。
筆者所居的浙江泰順,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古時交通極為不便,與外界形成隔離之勢,這種相對封閉的特殊地理位置和艱苦的生產生活條件,影響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泰順人,鍛造了泰順人不畏艱難、勤勞勇敢、富有智慧、善於創造、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同時也使得閩越、東甌土著文化和中原古文化在這裡交流融合、發展沉澱,大量的閩越、東甌土著和中原古風,尤其是唐宋明清文化遺存在這裡得到較完整的傳承和保留,形成泰順獨特而優越的歷史文脈基因,留下了無比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廊橋,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目前共有廊橋36座,其中國寶廊橋15座。
浙江泰順在浙南閩北地區中廊橋建造極富代表性,廊橋文化雅俗一體,特色鮮明,這不僅是因為泰順是廊橋之鄉,廊橋的數量、保存質量以及建造歷史、藝術價值都享譽世界,更是因為泰順廊橋集山、水、屋、橋於一體,既美觀實用又有深厚的民俗文化淵源﹔不僅是泰順歷史文化傳統的物質體現,更是區域內社會生活的共同歷史記憶。在歷史的積澱中,泰順廊橋文化內涵豐富、底蘊深厚。
廊橋文化凝結人類改造自然的智慧。泰順境內峰巒綿延疊障,溪澗縱橫交錯。建造廊橋是破解崇山峻嶺和深澗曲流的隔阻,方便先民生產生活和內外交往的有效辦法。古往今來,廊橋不但是交通樞紐,也是人類改造自然、創造文化的証物,還是人們以勤勞和智慧塑造出的建筑藝術精品。它們以無聲勝有聲的姿態,向世人展示和奉獻著奇特的文化美和藝術美。
廊橋文化彰顯先人開拓創新的勇氣。泰順廊橋歷盡風雨而保存至今,足見工藝精湛,設計科學。先人們“山上伐巨木,山下造廊橋”,運用嚴謹的工藝和不凡的智慧進行大膽創新,通過不斷的摸索和實踐,建造出飛橋無柱的編梁式木拱廊橋,改變了“ 臨川病涉”的窘境,為人類增添了一份跨越山河的氣定神閑的自信,彰顯了開拓創新的勇氣。
廊橋文化體現鄉民團結協作的精神。“修橋鋪路”是歷史來泰順公認的造福社會的善舉,能得到各方面的鼎力支持。民建廊橋,一般由名門望族中人當任首事,既要東奔西走“寫緣”籌資,又要呼吁鄉人同心協力捐木出工,責任重大。而鄉民中,資產豐厚人家解囊相助不限多少,貧困門戶則或出工或捐木,均用心盡力。可以說,鄉民對公益事業的熱忱及團結協作的精神是泰順廊橋文化的精髓之一。
廊橋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展
隨著時代的發展,廊橋在逐日失去交通等諸多功用,現代文明也慢慢遺忘了廊橋的風採,一些地方修建公路拆橋甚至故意毀橋﹔同時,受風雨日光的洗禮,許多廊橋破損腐毀。隨著造橋老工匠的相繼離世,廊橋的造橋核心技藝也瀕臨絕境。近年來,浙南閩北地區的黨委政府和民間以及有識之士,意識到廊橋的歷史文化價值,一直對古代廊橋進行保護,對廊橋工藝精心呵護,對廊橋工匠予以關注,使得廊橋文化得到較好地傳承。
庄子曰:“水之積也不厚,其負大舟也無力”。筆者以為,一個地方如果沒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其必根底浮淺,難有發展潛力。按照黨的第十七屆六中全會“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的精神,對廊橋文化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保護利用、普及弘揚並重,要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整理和闡發,發揮其在促進文化發展繁榮、提升區域文化影響、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推動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等方面的獨特作用。為此,浙南閩北地區加強對廊橋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打造獨具特色的廊橋文化品牌雖任重道遠,但意義重大。
首先,要加強對廊橋文化的深入研究。要組織專家學者對廊橋的歷史地位、技術價值、藝術價值給予確定,深入研究和挖掘廊橋文化。定期舉辦中國廊橋文化論壇、廊橋文化研討會、交流會等系列文化活動,構建各種研究交流平台,加強學術研討,積極推出系列研究成果。要利用多途徑、多渠道,加大廊橋文化的宣傳推介,提升廊橋文化影響力和覆蓋面。同時積極借鑒其它地方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成功經驗,做大做強廊橋文化,打造特色廊橋文化品牌。
其次,要加強對文化遺產的科學保護。成立廊橋文化保護工作機構,加強廊橋保護,要嚴格執行古廊橋、古民居保護規劃,協調解決古廊橋有效保護與城鎮化建設等諸多矛盾。要加強古廊橋、古民居等文物的搶救修繕力度,做好規劃文本,引導和鼓勵民間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繼續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后續工作,積極推進“國遺”、“省遺”甚至“世遺”的推薦申報工作,不斷提升當地傳統文化遺產的層次,不斷豐富廊橋文化內容。
再次,要加強對廊橋文化的廣泛宣傳。要通過舉辦各類廊橋文化節慶活動,擴大廊橋文化影響力,提高廊橋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要做好新聞宣傳策劃,借助上級主流媒體的力量,爭取提高廊橋的出鏡率、上稿率,營造多層次、全方位、寬渠道的強大宣傳聲勢。要爭取建立省級以上文藝創作基地、廊橋美術寫生基地,組織開展以廊橋為主題的創作採風活動,創作一批優秀作品和文藝精品,通過文藝作品的影響力,升華廊橋美,增強廊橋的神奇色彩,進一步打響廊橋文化品牌。
浙南閩北的廊橋是民族的文化瑰寶,浙南閩北的廊橋文化是世界的文化遺產。浙南閩北當地的黨委政府、廣大文化工作者要依托當地地域文化資源稟賦,充分挖掘歷史和傳統積澱而成的文化經濟價值,積極把廊橋文化打造成具有自身特色和世界影響的文化品牌,並推向市場,擴大影響,創造最佳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推動當地經濟發展。 (中共泰順縣委宣傳部長 周秀鬆)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