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26日電 《咬文嚼字》編輯部日前發布“2012年十大語文差錯”。其中指出,人們在談論新聞事件時,經常用到“發酵”一詞,但“發酵”的“酵”往往誤讀成xi?o。
一、在談論新聞事件時,經常用到“發酵”一詞,比如“釣魚島爭端再次發酵”“韓日島爭連續發酵”。“發酵”的“酵”往往誤讀成xi?o。“發酵”本指復雜的有機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 比喻事物受外力影響發生某種變化。“酵”字歷史上有兩讀:ji?o和xi?o。根據《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酵”字統讀為ji?o,不再讀xi?o。
二、在報道黃岩島事件時,媒體上多次把“潟湖”誤為“瀉湖”。誤“潟”為“瀉”是媒體的一個習慣性錯誤。去年日本大地震時,曾把日本地名“新潟”誤為“新瀉”﹔今年又把“潟湖”誤為“瀉湖”。“潟”音x?,義為咸水浸漬的土地﹔“潟湖”是淺水海灣因灣口被淤積的泥沙封堵阻瀉而形成的湖,也指珊瑚礁圍成的水域。我國黃岩島的潟湖,屬於后一種情況。因為“瀉”的繁體字“瀉”與“潟”形近,導致誤讀誤用。
三、在報道諾貝爾文學獎時,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常被誤為《天堂蒜苔之歌》。“薹”,是蒜、韭菜、油菜等生長到一定階段時在中央部分長出的細長的莖﹔蒜薹,大蒜的薹,嫩的稱蒜苗,是人們喜歡吃的蔬菜之一。“苔”,是指一類苔蘚植物。有人誤以為“苔”是“薹”的簡化字,以致把“蒜薹”寫作“蒜苔”。
四、在使用繁體字的場合,“皇后”的“后”常被誤成“前後”的“後”。這一差錯,在以往的書法作品和商品廣告中多次出現。今年某書畫研究機構的書法家,將裝裱好的寫有“影後”二字的立軸現場送給台灣影星歸亞蕾,又一次犯了“后”“後”不分的錯誤。由於這一場面曾由電視報道,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影響。“后”字本已有之,原指君主,引申指“君主的妻子”,和“前後”的“後”是兩碼事。
五、在報道捕捉悍匪周克華的新聞時,某些媒體很不得體地把周克華稱作“爆頭哥”。“哥”字是近年來的流行用語,逐漸出現濫用的傾向,“爆頭哥”便是一例。惡魔周克華在作案時近距離對著被害人的頭部開槍,這是一種瘋狂、殘忍的舉動。稱周克華為“爆頭哥”,無異是化殘忍為一笑。
六、在微博語文中,產生重大社會影響的差錯是:女子自稱“賤內”。2012年7月,台灣某藝人陪同丈夫赴雲南捐贈“希望廚房”,並發布一條微博,說:“老公的餐飲服務業能往這樣美好的方向發展,賤內與有榮焉!”網友一時議論紛紛。“賤內”是一個謙辭,舊時用於對人稱說自己的妻子。一個現代時尚女性用它來自稱,顯然是說錯了。
七、在法制新聞報道中,“囹圄”一詞常被誤為“囫圇”。這和兩個詞的詞形相近有關。比如,今年某影星在一份因兒子吸毒而代其道歉的網絡聲明中說兒子“目前又身陷囫圇,暫不能對公眾有一個交代”,又一次搞錯了這兩個詞。“囹圄”讀作l?n?y?,意思是監獄。一個人被關押在監獄,就叫“身陷囹圄”。“囫圇”讀作h?l?n,意思是完整、整個兒的,如“囫圇吞棗”。
八、在交通安全新聞報道中,“酒駕”“醉駕”糾纏不清。從2011年醉駕入刑開始,媒體上有這方面的報道,往往張冠李戴。2012年10月,某知名演員在上海街頭酒駕被查,引起公眾的廣泛關注。不少媒體在報道時,都把“酒駕”誤說成“醉駕”。“酒駕”是酒后駕駛,每100毫升的血液中酒精含量超過20毫克但不到80毫克﹔“醉駕”是醉酒駕駛,指每100毫升血液中酒精含量等於或大於80毫克。兩者的法律后果不一樣。
九、在談論中日釣魚島爭端時,網絡上常常把“兄弟?於牆”誤成“兄弟隙於牆”。2012年,針對日本圖謀侵佔中國領土釣魚島的挑舋,中國大陸與台灣都堅決地採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網民們在談論這一時事熱點時,喜歡引用“兄弟?於牆,外御其侮”來說明當下的情勢,但不少人不會寫 “?”字,有人誤成“隙”,還有人誤成“嬉”。這句古語出自《詩經》,大意是,兄弟們雖然在家裡爭吵,但能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內部雖有分歧,但能團結起來對付外來侵略。“?”音x?,義為爭吵,不能寫成“間隙”的“隙”或“嬉戲”的“嬉”。
十、在使用漢字數字時,“零”和“?”常被弄混。阿拉伯數字“0”有“零”和“?”兩種漢字書寫形式。2011年開始正式實施的《出版物上數字用法》規定:一個數字用作計量時,其中“0”的漢字書寫形式為“零”﹔用作編號時,“0”的漢字書寫形式為“?”。許多人在涉及編號的場合,錯誤地以“零”代“?”。比如,“二?一二年”常被誤作“二零一二年”。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