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歲口述 周有光:我的長壽之道 不亂吃東西
2015年01月09日14:41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手機看新聞
周有光愛喝紅茶、咖啡,喜愛與年輕的朋友縱論天下大事
2002年8月14日,張允和去世,享年九十三歲。
張允和在世時,我們上午下午都喝茶,有時喝清茶,有時喝英國紅茶,有時喝咖啡。我喜歡喝咖啡,她喜歡喝好的清茶,“舉杯齊眉”。我們的理論是,夫婦生活不僅要有愛,還要有敬。古代夫婦“舉案齊眉”,我們今天沒有案了,就“舉杯齊眉”。喝咖啡時大家舉杯,這個小動作多少年,是一個小事情,很有用處,增加家庭生活的趣味,增加家庭生活的穩定。這是古代傳下來的,很有道理,朋友來了,我們也宣傳這個道理。
我們在外國當然喝咖啡,喝茶少一點,我們在國內也喝咖啡,不過喝咖啡比較少。解放前,中國的咖啡店多得不得了,朋友聊天常常在咖啡店裡面,也是男女朋友在咖啡店裡談戀愛。解放后,資產階級的東西都取消了。中國在咖啡店之前有茶館,這是一個好制度。家裡面地方小,或者不方便,茶館裡就很好。
我們很少吃補品,人家送來的補品,我也不吃。從前在銀行裡,很多人請客,不能拼命吃,山珍海味會吃壞人,瞎吃不好。我想健康最重要就是生活有規律,同時胸襟開朗是重要的。健康有物質一方面,有精神一方面。物質方面我們要求不高。不要生氣,都是小事情,吃虧就吃虧,講個笑話,劉少奇講:“吃小虧,佔大便宜。”我說:“我吃小虧,不佔大便宜。”
我現在有“三不主義”:一不立遺囑,二不過生日,三不過年節。日常生活越來越簡單,生活需要也越來越少。飲食上,很多葷菜不能吃,不吃油煎肉類,主要吃雞蛋、青菜、牛奶、豆腐四樣。但是牛奶和雞蛋都不能多吃,雞蛋一天一個。上下午各喝一杯紅茶。穿衣服也簡單,別人送的漂亮衣服沒有機會穿,因為不出門,穿出來也覺得不自由。喜歡小房間,有利於聽覺。旅游也發生困難,不能走長路。
我現在的生活簡單:睡覺、吃飯、看書、寫文章。我每個月發表一篇文章在報刊上,是雜文。我寫作不用手寫,而是用一台夏普打字機。夏普打字機的研發,曾從語言學的角度征求我的意見。1988年生產后送給我一台,當時一台五千五百元,許多中國人買不起,今天三千元一台,中國人還是不喜歡用。因為中國人都有了大電腦,而這種小電腦功能單一,不能游戲,這個投資就失敗了。用了這台打字機以后,寫作效率提高很多,我也提倡別人用電腦或者打字機寫作。
我現在雖然不做專業的研究,但是語言學、文字學有新的東西,還是感興趣。我看的東西很多,后來寫成文章。我雖然是寫著好玩,但是這裡面有一些新的見解。
我每天看《參考消息》,《參考消息》還是有一些消息,你要會看,消息在字裡行間,不在標題上面。美國和香港朋友每周都寄給我英文雜志。現在專業書看得少了,看歷史、文化方面的書比較多,文藝書本來就很少看。
我年輕時生過肺結核,患過憂郁症。我們結婚的時候,家裡的老媽媽偷偷找了算命先生給我們算命,說這對夫婦隻能活三十五歲,我們就笑笑。我覺得算命先生沒有算錯,是醫學改變了我的壽命。
我們認為,我們不可能長壽,因為青年時身體都不是挺好。我們的生活比較有規律,不亂吃東西,不抽煙,不喝酒,喝酒喝點啤酒。從前客人來,我們要敬煙,買了很好的煙,都請客人抽,自己不抽。我想生活有規律,胸襟要寬大,碰到許多困難胸襟寬大就無所謂。在世界上許多事情不可能樣樣都順利的,吃虧就吃虧一點,沒有什麼了不起,家裡那麼多東西都搞光了。日本人打仗,把我們老家的底子都搞光了,我們蘇州雖然窮了,但是按今天標准來看,應當說還是很有錢。家裡還有些古董,古董也是很值錢的,結果日本人來了,什麼都沒有了,那麼多東西都搞光了,后來的東西更不稀奇。做人胸襟要寬,不生氣,家庭裡的許多事情都是一點點小事情。我的妹妹有一句名言:“我們家庭主婦遇到的都是小事情。”
我們的照片從我很小的時候就有,但是“文化大革命”都抄光了。我當時是“反動學術權威”,在農村改造,家裡沒有人,造反派佔了我們的房子,東西都隨便扔。現在有的照片是親戚多余或者復印給我們的。我們對財產都看得很淡,覺得是身外之物。許多人都問,你們度量為什麼那麼大?有人說,你們所以那麼大氣,因為你們娘家、祖先都是有錢,錢看慣了就不新鮮了,我想也有道理。佛教裡有一句話,你對身外之物看得太重,你的精神就痛苦了。
有一次,我去醫院做檢查,填一個表,我寫了九十七歲,醫生給我改成了七十九歲。又有一次,一個醫生問我長壽之道,我說你是醫生怎麼問我啊?很多人都問過我這個問題。以前我沒有考慮過,但是后來思考了一些有道理的方面:我的生活有規律,不亂吃東西。以前我在上海有一個顧問醫生,他告訴我:大多數人不是餓死而是吃死的,亂吃東西不利於健康,宴會上很多東西吃了就應該吐掉。還有一個有趣味的事情,我有很多年的失眠症,不容易睡著。“文革”時期我被下放到農村,我的失眠症卻治好了,一直到現在我都不再失眠。所以,我跟老伴都相信一句話:“塞翁失馬,焉知禍福?”遇到不順利的事情,不要失望。有兩句話我在“文革”的時候經常講:“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這是古人的至理名言,很有道理。季羨林寫過《牛棚雜憶》,各種罪名,都不要生氣,都不要驚慌。這就考驗我們的涵養和功夫。我想,首先,生活要有規律,規律要科學化﹔第二,要有涵養,不要讓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要能夠“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摘自《周有光百歲口述》 周有光 口述 李懷宇 撰寫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