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云海探奇》获好评 揭作者为何决定"探险大自然"

周玉冰
2015年01月20日08:0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歌颂生命的壮美(书人书事)

  图为刘先平。

  刘先平是我国大自然文学的拓荒者。他在大自然中探险40年和从事大自然文学创作30多年的经历,构建了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文学的审美空间,他大力呼唤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些在作家中是罕见的。他以历经艰辛的跋涉和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作品,践行了人生价值取向与审美追求的高度统一。

  1978年初夏,刘先平决定在停笔15年之后重新拿起笔来,开始大自然文学的探索。1980年初,他写出了讲述在野生动物世界探险的长篇小说《云海探奇》,获得评论界好评,《人民日报》以《开拓出一个新天地》为题,高度赞扬了此部作品以崭新的主题、崭新的生活、崭新的人物,开拓了文学新的广阔天地。同时,天津人民广播电台进行了长篇连播。

  《云海探奇》的主题是热爱生命、保护自然、歌颂人与自然的和谐,写的是动物学家来到紫云考察,在两位少年的帮助下,发现“野人”原来是尚未被科学家认识的短尾猴。该书描绘了瑰丽多彩的自然风光与神奇的野生动植物世界,对于大自然所遭受的破坏、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表达了深深的惋惜。

  那到底是什么唤起刘先平重新创作的激情呢?

  原来,在一次漫游中,他偶遇一支珍稀动物考察队,队员多是大学教师,彼此遭遇、年龄也相当,特别是在山野,很快就相互袒露胸怀。从此,他成了考察队的编外队员,走进了充满造化、神奇的大自然。但是,他却看到:森林被乱砍滥伐,光秃秃的山岭上躺满了腐烂的树木,水土流失严重,野生动物失去家园。梅花鹿以前是山里的特产,一到采茸季节就有四五支打鹿队围场放铳,可如今考察队奔波几年也见不到一只,更别说黑麂、金钱豹、黑熊、白鹇了。山民们辛酸地说:“山秃了,水干了,地冲了,野兽没了,再这样下去,不保住林子,我们靠什么生活?”这些话激起了他的忧伤。

  正是走进大自然的亲眼所见,正是山民们的担忧,正是大自然痛苦的呼喊,使刘先平决定重新拿起笔来。他立志要为野生动植物世界谱写壮美的诗篇,激起人们对祖国、对大自然、对生命的热爱。他决定首先是去认识大自然、融入大自然,于是他离开考察基地,走向了大漠、冰川、大海,这一走,就是几十年。

  在长期与大自然相融、相交的“倾诉”中,刘先平渐渐领悟到只有建设好生态文明,人类才能持续发展。而要建设好生态文明,就必须有生态法律和生态道德来保障。法律是国家制定的强制执行的人的行为规则,而道德是关涉一个人的精神、修养、品质的行为规范,需要终生努力予以提升。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三维关系中,但几千年来我们只制定了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法律和道德,直到生态危机降临,我们才重视生态法律的制定,但生态道德却仍然受到漠视。因此,制定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化解人与自然的矛盾,显得紧迫和重要。

  因此,刘先平塑造了一批为自然保护事业而忍辱负重、不辞万难的科学家形象,也重塑了一些猎人的形象——写出了他们身上人性的回归——例如打鹿队队长雷大爷在大自然的启发下,成了自然的自觉保护者;偷猎大熊猫的查修,当看到大熊猫母亲誓死保护孩子、英勇牺牲后,幡然悔悟;猎麝行家大杨,在目睹雌麝为雄麝挡枪子、雄麝在绝境中毁香跳崖的英勇之举后,砸烂了猎枪,成了野生动物的保护者……这些人物形象都是在动物纯真、伟大的爱面前受到了感动,恢复了人性之美的。

  刘先平几十年来无论怎样劳累,都坚持写笔记,至今已积累了几十本这样的笔记。但他却很少在考察归来时写作,他说,生活只是素材,往往需要沉淀、发酵,犹如酿酒,待到酒香——有了满意的构思才动笔。即使是已写就的作品,他也要修改数次,直到满意为止。如他的开山之作《云海探奇》,出版社已明确表示:只要编辑做些技术性的处理就可出版了,但他还是跑到北京修改了数月。他学的是文学,但为了认识大自然,却努力自学生物学、地理学,甚至是天体物理学……在走万里路中读万卷书,这使他的作品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闪耀着博物学的光芒。他说大家都痛恨残次品,作家创作出的作品,考验着他的责任感。正是这样,他写于二三十年前的作品至今仍不断再版。

  虽然已70多岁了,刘先平仍然坚持在山野里跋涉,仍然执着地进行着大自然文学的探索。


  《 人民日报 》( 2015年01月20日 24 版)

(责编:王鹤瑾、许心怡)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云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云台》主演谈如何解锁历史人物
  • 王千源:别丢掉,对表演的热爱
返回顶部